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张彦,刘晶晶,叶秋萍,李印淑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张彦,刘晶晶,叶秋萍,李印淑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综合征型耳聋,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型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刘晶晶,叶秋萍,李印淑[1](2018)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热点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PCR-RDB)法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的2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DB法检测其外周血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PCR-RDB法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可检测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12个热点突变,即GJB2(35del G、176_191del 16、235del C、299_300del AT),GJB3(538C>T),SLC26A4(1174A>T、1226G>A、1229C>T、IVS7-2A>G、2168A>G)及线粒体MTRNR1(1494C>T、1555A>G)。同时,所有DNA样本均采用金标准Sanger测序法进行对比验证。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并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结果 (1)本研究来自250例受试者的250例DNA样本中,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1.6%(129/250),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8.4%(71/250),SLC26A4基因突变为19.2%(48/250),线粒体MTRNR1基因突变为4.4%(11/250),GJB3基因突变为2.0%(5/250);129例检出的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中,符合遗传病致病特征的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的几率为86.8%(112/129)。(2)PCR-RDB法与Sanger测序法,对12个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测结果均相同。(3)PCR-RDB法检测12个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灵敏度、特异度、总一致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结论虽然PCR-RDB法检测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的结果与金标准Sanger测序法一致,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尚小,因此是否可满足临床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需求,则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3期)

罗锦彬,林健谊[2](2017)在《聚合酶链反应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everse dot blot,RDB)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检测中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宫颈癌、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叁种类型疾病共320例脱落细胞标本,采用PCR和RDB杂交技术对HPV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检测数据。结果:在宫颈癌、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感染中HPV单基因型感染均多于多重基因型感染,但不同疾病中单基因型感染患者比率差别不明显,分别为82.50%、84.06%、84.30%;不同疾病中多重基因型感染患者例数分别为17.50%、15.94%、15.70%,两种类型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标本中检测出的210例阳性标本进行分型,反复检验后数据显示HPV16为最主要的感染基因型。结论:PCR和RDB技术是HPV基因型检测的有效方法,也是关于进行HPV感染防治的有效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郭改丽,高薇,愈桑洁,杨永弘,邵祝君[3](2012)在《荧光定量PCR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检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化脑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而脑脊液细菌培养周期长、阳性率较低,乳胶凝集方法也存在灵敏性不高和检测细菌群(型)不全的问题,因此寻找快速、简便、灵敏的病原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方法 1.引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李斯特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及无乳链球菌7种菌种属特异性基因的引物和探针,优化引物和探针的反应浓度,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稳定性检测,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2.选取针对包括上述7种菌在内的16种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菌属的保守区序列合成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线性点杂交检测技术(mPCR/RLB)。3.用建立的RT-PCR和mPCR/RLB技术检测本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56例确诊新生儿化脑的脑脊液标本病原,并与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结果 1.RT-PCR技术特异性结果显示,扩增的7种常见致病原菌株之间未产生交叉反应,加入其它菌株、病毒及人基因组DNA均未产生阳性扩增曲线。通过检测全基因组DNA模板的拷贝数确定了引物和探针的检测敏感性,结果分别为:63(femA)、90(lytA)、62(hly)、8(ctrA)、10(bexA)、0.3(Ecoli16SrRNA)、228(cfb)。2.多重PCR产物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均可得到清晰的杂交模式,并且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反应。mPCR/RLB方法检测引物和探针的敏感性结果分别为:160(nuc)、230(ply)、43(cfb)、15(hly)、200(ctrA)、255(gyrB)、90(Ecoli16SrRNA),比普通PCR方法敏感10~1~10~2倍。3.本次对我院新生儿中心56例确诊新生儿化脑的脑脊液病原检测结果 ,大肠杆菌最常见,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RT-PCR、mPCR/RLB及细菌培养检测阳性例数分别为25、16、5,阳性率为44.6%、28.6%、8.9%,前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采用x~2检验对上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RT-PCR及mPCR/RLB技术,不仅能快速地提供病原学依据,而且有助于掌握新生儿化脑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分布,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合理应用抗生素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12-09-13)

毛晓丹,孙蓬明,林芬,宋一一[4](2011)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状病毒亚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亚型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HPV标本50例,分别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亚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不相符或部分相符的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方法验证。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19例阴性标本和25例阳性标本完全相符,共44例检测标本结果完全相符,绝对符合率88%(44/50);4例检测结果部分相符,相对符合率96%(48/50),4%不相符(2/50)。结论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DNA型别检出结果类似,均能快速、准确地检测HPV感染。(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邵芳,王亚娟,林影,谢正德,申昆玲[5](2010)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在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扩增基因技术和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RLB)相结合的方法从基因水平建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常见的7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A,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的特点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应用mPCR/RLB技术对常见的7种病毒株进行检测,建立研究方法。结果使用特异性引物对7种病毒株的基因进行mPCR,均得到相应的目标扩增产物,扩增条带清晰,与目标片段一致。7种病毒株的PCR产物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均可得到清晰的杂交模式,并且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反应,与作为阳性对照的细菌标准菌株亦没有交叉反应。结论 mPCR和RLB相结合是从基因水平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方法 。(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0年52期)

刘明团[6](2010)在《应用聚合酶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采集广西龙谭医院28株结核分支杆菌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对利福平耐药的标准浓度为大于50μg/ml。结核菌传统药敏试验:28株分离株中,6株为敏感株,22株对RFP抗结核药物耐药。应用反向斑点杂交结果:22株结核分支杆菌(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02期)

李国利,张灵霞,樊博,王巍,董亚俊[7](2010)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直接从BACTEC-960阳性培养物鉴定分枝杆菌菌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规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需采用分枝杆菌培养物进行生长特性试验(生长速度、生长温度、光产色试验、多种鉴别培养基上生长试验)及生化特性试验(耐热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烟酸试验、吐温-80水解试验、尿素酶水解试验、芳香硫酸酯酶试验、铁离子吸收试验、亚碲(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王亚娟,熊礼宽,冯萍[8](2009)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线点杂交技术鉴定分枝杆菌的多中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以16S-23S rDNA间隔序列作为靶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线点杂交(PCR-RLB)技术用于鉴定分枝杆菌。方法在5个中心同时进行试验。采用PCR-RLB技术检测60株属于50个种的分枝杆菌标准株;10株非分枝杆菌标准株。以胶体金法结合测序法或是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法作为对比,检测鉴定383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结果所有的分枝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PCR扩增产物均可与分枝杆菌属探针杂交,而种特异性探针仅与相应的种杂交,非分枝杆菌PCR扩增产物均不与分枝杆菌属及种探针杂交。与胶体金法或是GC法结合测序法相比,PCR-RLB法准确率100%,成功地将380株分枝杆菌鉴定到种(另外3株仅鉴定到分枝杆菌层未鉴定到种),包括11株其他方法不能准确鉴定的混合感染。结论以16S-23S rDNA间隔序列作为靶基因的PCR-RLB技术,鉴定分枝杆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快速、实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童明[9](2009)在《运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HCC97-H肝癌细胞整合的乙肝病毒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细胞癌(HCC)是一种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亚洲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地区。许多生物和化学物质是HCC的主要病原,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黄曲霉素。我国是HBV感染和HCC的高发地区,约10%的人群感染HBV,其慢性携带者部分最终发展成肝细胞癌。HBV的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DNA的整合在HCC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BV DNA整合机制和后果的研究将进一步阐明HCC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本实验首先运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确定乙肝病毒基因整合位点的大致位置,并据此在病毒基因邻近整合断端处设计两对反向引物,然后使用内切酶ApaⅠ和HNcoⅠ分别对病毒基因组左侧和右侧进行酶切。对酶切片断进行自身环化后,运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IPCR)对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H基因组中整合序列进行扩增。然后将PCR产物转入pGEM-T载体、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整合的HBV DNA片段位于左侧C基因区的2220 nt到右侧X基因区的1590nt,整合的HBV DNA片段长度大约是2570 bp,包括完整的S基因以及部分C基因、X基因和P基因序列。对整合片断中人基因组BLAST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毒DNA整合于人12号染色体角蛋白基因内。IPCR是一条研究HBV DNA整合位点序列快速、准确、经济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4-01)

熊礼宽,孔繁荣,杨应周,程锦泉,Gwendolyn,L.Gilbert[10](2007)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线点杂交技术快速鉴定34种分枝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依靠传统方法鉴定分枝杆菌的生长特性、色素、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及用生化试验鉴定分枝杆菌的方法费时、费力且没有标准化试剂,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导致很多结果不易判断。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分枝菌酸及气相色谱测定脂肪酸均存在菌种鉴定的局限性,受菌株的生长环境、营养状况的影响,并且需要特殊的仪器。PCR 产物直接序列测定和限制性内切酶切图谱不适合检测混合性感染,而分枝杆菌的鉴定对结核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旨在建立聚合酶链反应一反向线点杂交技术(PCR-RLB),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本文来源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期刊2007年08期)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everse dot blot,RDB)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检测中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宫颈癌、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叁种类型疾病共320例脱落细胞标本,采用PCR和RDB杂交技术对HPV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检测数据。结果:在宫颈癌、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感染中HPV单基因型感染均多于多重基因型感染,但不同疾病中单基因型感染患者比率差别不明显,分别为82.50%、84.06%、84.30%;不同疾病中多重基因型感染患者例数分别为17.50%、15.94%、15.70%,两种类型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标本中检测出的210例阳性标本进行分型,反复检验后数据显示HPV16为最主要的感染基因型。结论:PCR和RDB技术是HPV基因型检测的有效方法,也是关于进行HPV感染防治的有效检测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彦,刘晶晶,叶秋萍,李印淑.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热点突变[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2].罗锦彬,林健谊.聚合酶链反应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3].郭改丽,高薇,愈桑洁,杨永弘,邵祝君.荧光定量PCR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检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2

[4].毛晓丹,孙蓬明,林芬,宋一一.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状病毒亚型的比较[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

[5].邵芳,王亚娟,林影,谢正德,申昆玲.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在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

[6].刘明团.应用聚合酶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突变[J].应用预防医学.2010

[7].李国利,张灵霞,樊博,王巍,董亚俊.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直接从BACTEC-960阳性培养物鉴定分枝杆菌菌种[J].山西医药杂志.2010

[8].王亚娟,熊礼宽,冯萍.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线点杂交技术鉴定分枝杆菌的多中心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9].童明.运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HCC97-H肝癌细胞整合的乙肝病毒序列[D].中南大学.2009

[10].熊礼宽,孔繁荣,杨应周,程锦泉,Gwendolyn,L.Gilbert.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线点杂交技术快速鉴定34种分枝杆菌[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

标签:;  ;  ;  ;  

反向聚合酶链反应论文-张彦,刘晶晶,叶秋萍,李印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