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王文东,红梅,刘鹏飞,美丽,赵乌英嘎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王文东,红梅,刘鹏飞,美丽,赵乌英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有机肥,群落,黑土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东,红梅,刘鹏飞,美丽,赵乌英嘎[1](2019)在《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区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有机肥施用对耕作黑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基地进行定点试验,研究有机肥不同施用量0 (OM1)、15 000 (OM2)、30 000 (OM3)和45 000 kg/hm~2(OM4)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 628只,隶属于46个类群。结果表明:隐翅甲科、正蚓科和象甲科幼虫等类群对有机肥施用变化适应性最高。OM4处理显着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P<0.05),OM3处理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但未达到显着差异(P>0.05)。OM1处理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OM3处理提高丰富度指数,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有机肥处理后大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表聚性增强。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腐食性为主,并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其个体数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线蚓科、隐翅甲科、长足虻科幼虫和金龟甲科幼虫等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有机肥施加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付晓宇,张荣涛,刘赢男,伍一宁,沙威[2](2018)在《叁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江平原湿地选择森林、湿地、农田、退耕林地、退耕湿地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66只,隶属3门6纲16个类群,分析了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蜘蛛目和正蚓目,常见类群为地蜈蚣目、鞘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倍足类、双翅目幼虫、盲蛛目和直翅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差异不大,个体数退耕湿地>湿地>退耕林地>森林>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各指数的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呈正相关,群落内物种分布越均匀,则优势度越小。(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杨大星,杨文佳,叶婷,李灿[3](2019)在《火烧干扰对喀斯特地区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喀斯特地区不同火烧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4月和7月使用手捡法对火烧、火烧+垦殖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4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14只,隶属5纲15目38科54类,优势类群为金龟甲科幼虫(Scarabaeidae larvae)。主成分分析显示,火烧+垦殖和火烧干扰明显影响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火烧+垦殖、火烧和自然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各功能类群密度均无显着差异。火烧处理下类群数、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火烧+垦殖处理下杂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差异显着(P<0.05),不同干扰方式下捕食性功能群密度季节波动明显(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效磷显着相关(P<0.05)。研究表明,不同干扰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季节变化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干扰形式和火烧迹地恢复时间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辛未冬,王宇欣[4](2019)在《霍州煤矸石山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煤矸石山复垦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于2016年9月对霍州煤矸石山4个样地(油葵、草地、桃树、对照)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霍州煤矸石山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蚁科和弹尾目,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水平分布表现分别为桃树>油葵>草地>对照、对照>桃树>油葵>草地,其中桃树地土壤动物密度与其他样地有显着差异;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但是各层次间无显着差异;对照样地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煤矸山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数基本集中在0. 5左右,为中等相似。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与土壤p 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磷及全钾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煤矸石山的修复治理提供土壤动物生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牛志文[5](2018)在《苗圃国槐林和沙棘林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不同环境条件较为敏感,可作为生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生物。选择了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12年生沙棘林和12年生国槐林两种不同林分,分析了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及功能群差异,以期为苗圃营建时树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张龙龙,王亚民[6](2018)在《校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户外调查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环,承担着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能够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土壤动物是指躯体体长大于2 mm的土壤动物,利用大型土壤动物开展户外调查实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叁第五章"群落"第四节中的学生探究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研究",是在物种丰富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8年09期)

路凯亮,滕悦,李俊兰[7](2018)在《围封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围封年限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的退化围栏封育19和32年草地为研究样地,以围栏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调查了0~10、10~20、20~30 cm不同土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984只39类,隶属于2门、4纲、9目。各样地的优势类群不同,封育32年样地为步甲科、叶甲科幼虫、叶蝉科;封育19年样地为叶蝉科、步甲科、叩甲科幼虫;放牧样地为叩甲科幼虫、蚁形甲科。大型土壤动物丰富度、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密度-类群指数、密度都表现为封育19年样地最高,封育32年样地次之,放牧样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则呈现出相反变化趋势。垂直分布3样地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个体数和类群数均逐渐递减。围封后土壤含水量、土壤p H、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而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大型土壤动物密度、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围封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和垂直分布具有显着的影响,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明显高于放牧样地。同时,围封有助于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李红娟[8](2018)在《保护性耕作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活在其中的土壤动物在改善土壤环境、减轻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生物。本文通过对临汾市尧都区城隍村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保护性耕作广泛应用下农田地下害虫的防治及作物产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研究于2017年6月在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固定道试验区共设5个处理,其中保护性耕作试验区设3个处理:分别为25y-NTCS、21y-NTCS、25y-TC;固定道试验区设2个处理分别为:20y-NTCN、20y-TC,附近小麦田作为对照(CK),共6个处理。采集不同处理的土壤和大型土壤动物,室内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采用one-way ANOVA分析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采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来分析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采用RDA冗余分析和Pearson回归分析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通过研究,6个生境共获大型土壤动物4832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58科,其中保护性耕作共获得3232只,传统耕作共获得1600只,其中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0.91%;其次为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各占总个体数的4.54%。本研究区土壤动物有杂食性、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4类,分别占总数量的57%、25%、9%、8%,以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体。(2)从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来看,相比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处理下大型土壤动物无论是密度还是类群数都比较高;从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来看,保护性耕作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比较明显的表聚性,而传统耕作则出现逆向分布。(3)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传统耕作,而传统耕作的优势度指数较高,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动物种类丰富,类群分布较均匀;传统耕作的土壤动物种类少,但个体密度较高。总体看来,保护性耕作明显增加了土壤动物的种类。(4)根据RDA冗余分析和Pearson回归分析可知保护性耕作土壤理化性质(除pH值外)在0-10cm和10-20cm土层均显着高于传统耕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值、含水量、硝态氮与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负相关,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则呈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总体看来,保护性耕作试验区的大型土壤动物主要以蚁科、蚯蚓目、瓦娄蜗牛科和鼠妇为优势类群,不同免耕年限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也不同,而传统耕作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主要是蚁科,表明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条件优于传统耕作,适合大型土壤动物生存。保护性耕作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传统耕作。相比传统耕作,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状况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而土壤动物的分布不仅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还与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2)

王宇欣[9](2018)在《霍州煤矸石山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土壤动物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脆弱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探讨煤矸石山恢复状况中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霍州煤矸石山恢复区为研究区域,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测定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9月对霍州煤矸石山不同恢复方式的6个样地,分别是油葵地、石榴地、枣树地、桃树地、山楂地、荒草地,以及未受煤矸石山影响的对照玉米地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对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7个样地总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609只,隶属于3门6纲20目52科。优势类群为2类,分别为蚁科和等节跳科,占总捕获量密度数的63.44%;常见类群共7类,分别为绫跳虫科、长角跳科、瓦娄蜗牛科、步行虫科、跳蛛科、石蜈蚣目、线蚓科,占总捕获量的23.99%。(2)不同恢复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表现为:桃树地>油葵地>枣树地>荒草地>石榴地>对照玉米地>山楂地,而类群数表现为:对照玉米地>桃树地>枣树地>石榴地>油葵地>山楂地>荒草地,呈现出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土地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基本呈现表聚性分布,油葵地的个体密度在0-10cm层和20-30cm层呈现显着差异,油葵地、枣树地、对照玉米地的类群数的0-10cm层与20-30cm层呈现显着性差异。(3)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显示,对照玉米地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等均表现为最高,其次为石榴地、山楂地、枣树地等,最低为油葵地、桃树地和荒草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C)则表现为桃树地、荒草地、油葵地等最高,枣树地、石榴地、对照玉米地及山楂地等最低。说明对照玉米地的多样性水平高于煤矸石山恢复样地。各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Iaccard相似性系数基本在0.5左右,为中等相似。(4)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与土壤p 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土壤全氮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的相关性则不显着。对霍州煤矸石山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关性不太显着。霍州煤矸石山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蚁科和等节跳科,不同恢复样地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分布不一致说明了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不一定受类群数的影响,可能与优势类群的数量有关;不同恢复方式的大型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现表聚性分布。对照玉米地的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均优于煤矸石山人工恢复样地,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却并不显着,说明霍州煤矸石山人工恢复仍未达到当地水平,并且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因素不仅是土壤理化性质,可能与恢复年限、土壤结构以及种植方式等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2)

谢聪聪[10](2018)在《襄汾铁尾矿溃坝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土壤动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中有着独特功能和作用,同时是矿区土壤健康和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物。为了探讨溃坝区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选取山西襄汾铁尾矿溃坝物影响区为研究区,运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样品鉴定分析的方法,于2017年7月选取8个生境,分别对溃坝区(生境1、生境2、生境3)、自然恢复废弃地(生境4、生境5)和对照区(生境6、生境7、生境8)进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通过对比溃坝区、自然恢复废弃地和对照区,来探讨溃坝物影响区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8个生境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50类,568只,隶属于4门9纲23目47科。其中,溃坝区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08.44只/m~2,共23类;自然恢复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09.33只/m~2,共40类;对照区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90.22只/m~2,共29类。自然恢复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最高,对照区次之,溃坝区最低。总体看来,蚁科、蕈蚊科幼虫、盲蝽科、步行虫科、卵形蛛科等广泛分布在各个生境中,是研究中的主体类群。(2)不同生境的水平分布比较得出,密度从大到小为生境5、生境4、生境6、生境7、生境2、生境1、生境8、生境3,而类群数从大到小为生境5、生境4、生境6、生境8、生境7、生境2、生境3、生境1。生境5的密度和类群数都最大,分别为333只/m~2和28类,而生境3的密度和生境1的类群数最少,分别为75只/m~2和11类。方差分析表明,8个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和类群数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溃坝区、自然恢复废弃地和对照区之间的类群数均存在显着差异,溃坝区与自然恢复废弃地土壤动物的密度存在显着差异,但对照区与溃坝区、自然恢复废弃地土壤动物的密度均无显着差异。(3)大型土壤动物的密度和类群数基本上均是0~10cm大于10~20cm,有表聚性分布的特征,其中自然恢复废弃地土壤动物的表聚性效果比溃坝区、对照区更明显。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境的Sorenson系数大多处于0.25-0.5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各生境Morisita-Horn系数较Sorenson系数波动大,表明共有类群在不同生境中生态功能有差异性。(4)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对照区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都较高,对应的土壤动物的密度较高,土壤动物群落稳定性较高;自然恢复废弃地的多样性较高、均匀度较低和丰富度最高,对应的土壤动物的密度最高,但土壤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差;溃坝区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都较低,对应的土壤动物的密度也较低,土壤动物群落稳定性最差。对照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多较高于溃坝物影响区,而溃坝物影响区的自然恢复废弃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都较高于溃坝区。(5)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与全钾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密度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都不显着(p>0.05);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有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C)有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与土壤动物均匀性指数(E)有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全钾与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有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全氮与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有显着正相关(p<0.05),其他土壤性质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襄汾铁尾矿溃坝物影响区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对照区有明显差别,同时自然恢复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结构优于溃坝区,说明环境受到扰动后,自然恢复更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发展。可见,溃坝物影响区生态系统恢复中土壤动物群落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与其他矿区有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2)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叁江平原湿地选择森林、湿地、农田、退耕林地、退耕湿地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566只,隶属3门6纲16个类群,分析了大型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蜘蛛目和正蚓目,常见类群为地蜈蚣目、鞘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倍足类、双翅目幼虫、盲蛛目和直翅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差异不大,个体数退耕湿地>湿地>退耕林地>森林>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各指数的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呈正相关,群落内物种分布越均匀,则优势度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东,红梅,刘鹏飞,美丽,赵乌英嘎.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区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付晓宇,张荣涛,刘赢男,伍一宁,沙威.叁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

[3].杨大星,杨文佳,叶婷,李灿.火烧干扰对喀斯特地区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辛未冬,王宇欣.霍州煤矸石山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5].牛志文.苗圃国槐林和沙棘林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差异[J].绿色科技.2018

[6].张龙龙,王亚民.校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户外调查实验[J].中学生物学.2018

[7].路凯亮,滕悦,李俊兰.围封对内蒙古退化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

[8].李红娟.保护性耕作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9].王宇欣.霍州煤矸石山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10].谢聪聪.襄汾铁尾矿溃坝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论文-王文东,红梅,刘鹏飞,美丽,赵乌英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