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丁布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马丁·,布伯,对话哲学
马丁布伯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君[1](2019)在《虚拟网络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丁·布伯“对话哲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更新,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成相应的工作。但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互动方面。研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中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构建以针对性、时代性、生活化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从而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俊,Hou,Jian[2](2019)在《马丁·布伯关系本体论视域下的孔子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关系哲学与孔子仁学有着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从关系哲学出发重新解读孔子仁学,可揭示出长期以来为本体思维所遮蔽的此在的"关系结构"。孔子仁论涵摄了叁重维度,即"自我—自我""自我—他人"以及"自我—天地"。这叁重维度有机融合、不可偏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标定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基点。孔子的仁论大致贞定了儒家义理的主要言说框架,两千年儒家哲学正是沿着这叁重维度所展开的。朱熹是第一个对仁学进行总结的学者,古典仁学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高峰。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则代表了现代学者对于仁学的新的推进。(本文来源于《孔学堂》期刊2019年02期)
张瑞[3](2019)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你”师生关系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布伯是20世纪德国着名犹太宗教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丁·布伯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与社会动荡并存的特殊时代:一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又使欧洲陷于极大的动荡之中。马丁·布伯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独特。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促使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使其在犹太宗教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独具特色的对话哲学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也被称之为“关系哲学”“相遇哲学”“他者哲学”。这一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经典着作《我与你》《人与人》之中。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强调世界与人生的二重性,即无论世界还是人生都包含“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这两重属性。“我—它”关系是一种经验利用的关系,创造经验世界和“我—它”人生。“我—你”关系则是主体间的一种对话关系,创造关系世界和“我—你”人生。“我—你”关系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一切关系的本真,这种关系具有相互性、直接性、现时性和整体性的特征。马丁·布伯主张关系的本体性,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关系之中,关系先于事物的本质而存在。在“我—你”关系中,“我”与“你”虽联系在一起,但仍各自保有自身的主体性,即有其所谓的“之间”领域的存在。在马丁·布伯看来,对话哲学的最终旨归是实现与上帝相遇,皈依“永恒之你”,建立“我—你”关系。马丁·布伯认为,“教育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对话之一”。根据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师生之间也应当是一种“我—你”关系。“我—你”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包含,即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体验,体现出“我—你”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特殊性。“我—你”师生关系的内在基础是信任。教师要取得学生信任,应真诚地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给予学生“从上面开始”的教育。“我—你”师生关系的前提是自由,有“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之分。在马丁·布伯看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皆是对自由的误读,而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被压制而应顺其自然发展的自发性。责任是“我—你”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对“具体实在”所作出的回应。爱是“我—你”师生关系的关键。马丁·布伯认为,爱与情感有本质区别,爱直接促成了“我—你”关系。根据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建构“我—你”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师生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维持教师对学生的“包含”关系;其次,注重“从上面开始”的教育,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再次,合理把控师生之间的自由张力,切实维护师生关系的本真;复次,强调师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师生各自的责任与担当;最后,明确爱的本质内涵,达成师生“我—你”精神相遇。(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罗利云[4](2019)在《一种新的救赎资源:马丁·布伯对《庄子》的接受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布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宗教学、人类学、教育学均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对布伯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救赎观是研究马丁·布伯众多着述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他翻译与评述的道家文本中的救赎观却很少被学者所注意。马丁·布伯根据翟理斯的英译本重叙为德译本《庄子的言论和寓言》。布伯在研究东方宗教,尤其是道家和哈西德主义之后纂写的《我与你》。这使得他的《庄子》译作与哈西德主义和早期的对话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布伯翻译《庄子》中的救赎观对理解马丁·布伯的思想极为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布伯救赎观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填补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他者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中国的道家思想。布伯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是他对《庄子》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中的第一部分探究布伯对《庄子》思想的前理解,一方面探究他早年对神秘主义与东方文化的解读与他所翻译的《庄子》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当时的汉学家对道家的理解,对他日后翻译的《庄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布伯在1923年之前出版的犹太复国主义、哈西德主义、《我与你》中的救赎观,从中挖掘出布伯将人的更新、神与人、人与人的关系的转变作为其救赎观的核心,这与他在道家中的救赎观是一脉相承的。第叁部分对布伯翻译的《庄子的言论和寓言》文本具体分析,从他对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的创造性误读来发现隐含的译者声音。布伯将他的重心建立在对“中心人”的塑造,人可以通过无为和与道融合来实现人的统一与更新。第四部分从布伯对《庄子》的翻译和道家的评述中分析道与圣人和无为与救赎的关系,这既是布伯对道家思想的转化也是道家无为与内圣外王等思想对布伯救赎观的影响,这是对话所产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方渊渊[5](2019)在《马丁·布伯哲学视域下高校对话教学模式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对话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马丁·布伯哲学思想对高校对话教学合理性的阐释,最后提出了在马丁·布伯哲学视域下高校对话教学模式的建构。(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杜芳芳[6](2019)在《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及其对大学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布伯关系哲学的核心是"我—你"关系,其本质是精神的相遇。"我—你"关系对思考大学教学提供了新的透镜:大学教学具有对话属性,是在生命相遇中涵养学生精神力的过程;教学要促使学生生成"我—你"型知识关系;"我—你"关系是大学师生关系的根本诉求。这促使大学教师对教学进行一个基本概念转换,即好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和探究知识,还是师生之间的意义探寻和精神追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瑜[7](2018)在《合理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我—你"所构建的是一种相遇式的关系世界,"我"和"你"是一种相互交往的平等对话关系,由此延展到我们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是上施下效的传达与接受的关系,而这本身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致使教育的有效性和内在合理性的缺失。从合理性视域下探讨师生关系的建构一定要具有合科学性、合道德性与合规范性。(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赵天舒[8](2018)在《“对话”走向和谐——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从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剖析传统管理工作中"我-它"关系带来的困境,探讨如何实现"我-你"和谐的高效学生管理工作。"我-你"对话关系,是实现彼此平等、信赖、和谐、高效的管理模式的保障。营造"我-你"对话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自身至少要具备叁个素质:平等尊重,学会倾听;宽容接纳;积极介入。(本文来源于《克拉玛依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何俊[9](2018)在《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与马丁·布伯德译本之对比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与奥地利—以色列犹太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不约而同地选译了《聊斋志异》,这两位身份迥异的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翻译《聊斋志异》上彰显出来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范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其背后潜藏的翻译动机和旨趣有着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个译本"和而不同",对后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成为所在语言世界的经典译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帅巍,纪锡垕[10](2018)在《马丁·布伯的对话解释学及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内在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思想包含着强烈的对话解释学、对话哲学与关系哲学维度,实际上这些维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而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基础就在于"我-你"关系对话。布伯这种"我-你"关系与作为伽达默尔解释学核心的解释学"我-你"关系得以成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同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6期)
马丁布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关系哲学与孔子仁学有着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从关系哲学出发重新解读孔子仁学,可揭示出长期以来为本体思维所遮蔽的此在的"关系结构"。孔子仁论涵摄了叁重维度,即"自我—自我""自我—他人"以及"自我—天地"。这叁重维度有机融合、不可偏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标定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基点。孔子的仁论大致贞定了儒家义理的主要言说框架,两千年儒家哲学正是沿着这叁重维度所展开的。朱熹是第一个对仁学进行总结的学者,古典仁学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高峰。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则代表了现代学者对于仁学的新的推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丁布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天君.虚拟网络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丁·布伯“对话哲学”为视角[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
[2].马俊,Hou,Jian.马丁·布伯关系本体论视域下的孔子仁学[J].孔学堂.2019
[3].张瑞.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你”师生关系建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4].罗利云.一种新的救赎资源:马丁·布伯对《庄子》的接受与转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方渊渊.马丁·布伯哲学视域下高校对话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部素质教育.2019
[6].杜芳芳.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及其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7].张瑜.合理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8].赵天舒.“对话”走向和谐——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18
[9].何俊.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与马丁·布伯德译本之对比探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8
[10].帅巍,纪锡垕.马丁·布伯的对话解释学及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内在联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