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磷酸川芎嗪为模型药,对鼻黏膜给药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处方前研究,吸收促进剂在体筛选,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和表征,微球制剂和溶液剂体内药动学研究,Tween80对TMPP鼻黏膜给药后脑靶性影响,TMPP溶液剂稳定性考察。本文首先建立了TMPP体外分析方法,研究了TMPP的平衡溶解度及其溶液的稳定性等理化性质,通过处方中加入助溶剂增加TMPP溶解度。采用大鼠在体鼻循环法探讨了TMPP鼻黏膜吸收机理,研究了不同吸收促进剂的吸收促进作用。0.5%羟丙-β-环糊精和2%Tween80组明显增加了TMPP鼻黏膜的吸收速度。所考察的促进剂均能显著提高TMPP的鼻黏膜吸收。本部分研究完成了对吸收促进剂种类及其浓度的初步筛选。以壳聚糖作为微球的载体,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按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备的TMPP壳聚糖微球平均粒径为(50.2±0.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9.94±0.21)%、(73.9±0.24)%。微球释药机理研究表明,微球的释放符合骨架溶蚀与药物扩散协同作用。随着壳聚糖的分子量增大,溶胀度增大,释药速度明显减慢。随着微球的粒径的减小,溶胀度增大,释药速度明显加快。考察了以优化的处方工艺制备的三批微球,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建立了TMPP体内分析方法,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所加吸收促进剂均显著的提高了TMPP生物利用度,并验证了在体法与体内法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TMPP的溶液剂和壳聚糖微球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TMPP壳聚糖微球(100kDa,50μm)绝对生物利用度(86.8%)较2%Tween80的TMPP溶液剂(78.4%)明显提高(P<0.05)。选择静脉注射为参比途径,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效率为静脉注射途径的4.9倍,证实了由鼻腔入脑直接转运途径的存在。本文还对通过处方中加入Tween80来增加TMPP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Tween80对TMPP的鼻黏膜吸收具有吸收促进作用,但对TMPP鼻黏膜给药后脑靶性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对制各的TMPP溶液剂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该制剂在40℃和室温下放置三个月,外观、pH和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表现出良好稳定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 鼻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2 模型药的研究简介及选择3 研究内容第一章 磷酸川芎嗪的处方前研究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2.1 TMPP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1.1 色谱条件2.1.2 标准曲线绘制2.1.3 精密度试验2.1.4 方法回收率试验2.1.5 加样回收率试验2.1.6 稳定性试验2.1.7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2.2 pH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2.3 pH对TMPP稳定性的影响2.4 广义酸碱催化对TMPP稳定性的影响2.5 离子强度对TMPP稳定性的影响2.6 增加TMPP溶解度方法2.6.1 制备包合物法2.6.2 混合溶剂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2.6.2.1 PEG600-水和丙二醇-水对TMPP平衡溶解度的影响2.6.2.2 PBS-PG-PEG600和PBS-PG-乙醇对TMPP平衡溶解度的影响2.6.3 增溶法2.6.4 助溶法3 结果与讨论3.1 TMPP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3.1.1 标准曲线绘制3.1.2 精密度试验3.1.3 方法回收率试验3.1.4 加样回收率试验3.1.5 稳定性试验3.1.6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3.2 pH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3 pH对TMPP稳定性影响3.4 广义酸碱催化对TMPP稳定性的影响3.5 离子强度对TMPP稳定性的影响3.6 增加TMPP溶解度方法3.6.1 HP-β-CD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6.2 潜溶剂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6.2.1 PEG600-水和丙二醇-水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6.2.2 PBS-PG-PEG600和PBS-PG-Al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6.3 Tween80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3.6.4 烟酰胺对TMPP溶解度的影响4 小结第二章 不同吸收促进剂对磷酸川芎嗪鼻黏膜吸收的影响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2.1 大鼠在体鼻循环实验2.2 TMPP含量测定方法2.3 TMPP溶液稳定性考察2.4 TMPP在大鼠鼻腔洗出液中的稳定性2.5 TMPP溶液鼻黏膜吸收影响因素的考察2.5.1 循环液pH的影响2.5.2 循环液浓度的影响2.6 吸收促进剂对TMPP鼻黏膜吸收影响2.6.1 环糊精类的影响2.6.1.1 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的影响2.6.1.2 环糊精种类的影响2.6.2 Tween80的影响2.6.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影响2.6.3.1 壳聚糖浓度的影响2.6.3.2 壳聚糖巯基化的影响2.6.3.3 壳聚糖甲基化的影响2.6.3.4 壳聚糖结构的影响2.6.3.5 壳聚糖分子量的影响3 讨论4 小结第三章 磷酸川芎嗪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和表征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2.1 TMPP-CMS的处方和制备工艺2.1.1 空白微球的制备2.1.2 含药微球的制备2.2 TMPP-CMS性质评价2.2.1 TMPP-CMS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2.2 TMPP-CMS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2.3 TMPP-CMS制备处方和工艺单因素考察2.3.1 油相的选择2.3.2 乳化时间2.3.3 油/水相比例2.3.4 Span80的浓度2.3.5 壳聚糖(100kDa)的浓度2.4 TMPP-CMS制备处方和工艺优化2.4.1 正交试验设计2.4.2 优化工艺的重现性2.5 微球溶胀率和体外释放的考察2.5.1 微球溶胀率测定2.5.2 体外释放测定方法3 结果与讨论3.1 TMPP-CMS制备处方和工艺单因素考察3.1.1 油相的选择3.1.2 乳化时间3.1.3 油/水相比例3.1.4 Span80的浓度3.1.5 壳聚糖(100kDa)的浓度3.2 TMPP-CMS制备处方和工艺优化3.2.1 正交试验设计3.2.2 优化工艺的重现性3.3 不同分子量不同粒径的TMPP-CMS工艺确定3.3.1 TMPP-CMS(400kDa,50μm)的制备3.3.2 TMPP-CMS(100kDa,10μm)的制备3.4 TMPP-CMS形态3.5 TMPP-CMS粒径分布直方图3.6 微球溶胀率和体外释放的考察3.6.1 pH值对微球溶胀与释放的影响3.6.2 壳聚糖的分子量和粒径对微球溶胀与释放的影响4 小结第四章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2.1 TMPP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2.1.1 标准溶液配制2.1.2 血浆样品的准备2.1.3 血浆样品预处理2.1.4 色谱条件2.1.5 分析方法的评价2.1.5.1 方法专属性2.1.5.2 标准曲线绘制2.1.5.3 方法回收率2.1.5.4 萃取回收率2.1.5.5 精密度2.1.5.6 检测限与最低检测浓度2.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2.2.1 TMPP溶液剂鼻腔给药2.2.1.1 TMPP溶液剂的制备2.2.1.2 动物实验2.2.2 在体法与体内法的相关性2.2.3 TMPP-CMS鼻腔给药2.3 壳聚糖微球与溶液剂体内递药特性的比较2.4 数据处理3 结果与讨论3.1 TMPP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3.1.1 方法专属性3.1.2 血样标准曲线3.1.3 方法回收率3.1.4 萃取回收率3.1.5 精密度3.1.6 检测限与最低检测浓度3.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3.2.1 TMPP溶液剂鼻腔给药3.2.2 在体法与体内法的相关性3.2.3 TMPP-CMS大鼠鼻腔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3.3 壳聚糖微球与溶液剂体内药动学参数的比较4 小结第五章 Tween80对磷酸川芎嗪鼻黏膜给药后脑靶向的影响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2.1 TMPP脑内分析方法建立2.1.1 标准溶液配制2.1.2 脑组织匀浆样品的准备2.1.3 脑组织匀浆样品预处理2.1.4 色谱条件2.1.5 分析方法的评价2.1.5.1 方法专属性2.1.5.2 脑组织标准曲线2.1.5.3 方法回收率2.1.5.4 萃取回收率2.1.5.5 精密度2.1.5.6 检测限与最低检测浓度2.2 TMPP溶液剂的制备2.3 动物实验2.4 数据处理3 结果与讨论3.1 TMPP脑内分析方法建立3.1.1 方法专属性3.1.2 标准曲线3.1.3 方法回收率3.1.4 萃取回收率3.1.5 精密度3.1.6 检测限与最低检测浓度3.2 鼻腔给药脑靶向性评价3.2.1 大鼠鼻腔、静注给药后血浆和脑组织中血药浓度3.2.2 TMPP鼻腔与静注途径后脑靶向效率比较3.3 Tween80浓度对TMPP在脑中分布的影响3.3.1 不同浓度Tween80的处方组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血药浓度3.3.2 不同浓度Tween80的处方组大鼠鼻腔给药后脑组织的血药浓度3.3.3 不同浓度Tween80对TMPP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效率影响4 小结第六章 磷酸川芎嗪溶液剂稳定性研究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与结果2.1 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2.1.1 专属性试验2.1.1.1 磷酸川芎嗪分解产物干扰试验2.1.1.2 空白辅料的干扰试验2.1.2 磷酸川芎嗪溶液剂含量测定方法2.1.3 磷酸川芎嗪溶液剂有关物质检查2.2 磷酸川芎嗪溶液剂稳定性试验2.2.1 磷酸川芎嗪溶液剂稳定性样品的制备2.2.2 影响因素试验2.2.3 加速试验2.2.4 室温长期留样3 讨论4 小结全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发表文章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鼻黏膜论文; 磷酸川芎嗪论文; 吸收促进剂论文; 剂型论文; 靶向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