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基于废水可处理性的典型制革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皮革化学与工程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清洁技术,可处理性,生物降解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制革行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制革过程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该行业又成为污染大户,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制革生产的污染排放,许多新的制革工艺技术得以提出,这些技术在保证成革质量的同时可以减少制革污染。事实上,在制革生产中,即使对于某一单元操作往往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工艺技术。制革企业希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这些工艺技术中做出选择,以尽量减少污染的排放。因此,对制革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采取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才能促进制革清洁技术在企业中得以迅速采纳和推广。目前国家对排污管理逐渐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对制革生产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文献报道过制革工艺技术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它们主要对制革固体废弃物和废液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含量进行了讨论,很少涉及不同排放物的处理质量,即排放物的可处理性。为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不同的制革废液具有不同的处理难度,即使两种废液具有同样的化学耗氧量(COD)或生物耗氧量(BOD),其可处理性可能也是不同的。因此,仅用排放物的数量和污染负荷来衡量一个制革工艺或单元操作的环境友好性尚不够科学和客观。正因为此,本论文以废液的可处理性作为评价制革工艺环境影响特性的依据,这种方法从污染的表征和处理污染的经济性角度考虑,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 制革准备和鞣制工段是制革生产的主要污染源。本论文基于废液的可处理性研究,包括可沉淀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研究,对典型的制革准备工艺和鞣制工艺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在准备工艺中,以酶助浸水和酶助脱毛工艺为例,将其与传统浸水、脱毛工艺的环境影响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实验中收集来自浸水和脱毛工序的废液,通过对废液处理特性的研究,达到对不同制革准备工艺的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制革工业现状
1.2 制革工业中的清洁技术
1.3 制革工艺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实验方案
1.5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5.1 可处理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1.5.2 沉淀特性评价
1.5.3 生物降解特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传统和清洁制革工艺的废液分析及样品收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制革工艺的耗水量和排放量
2.3.2 不同制革准备工艺废水特性比较
2.3.3 不同制革鞣制工艺废水特性比较
2.3.4 后续研究对象的确定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浸水、脱毛废液化学沉淀方法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U废液的沉淀条件优化结果
3.3.2 ESU废液的沉淀条件优化结果
3.3.3 废液浓度对沉淀结果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浸水、脱毛废液的化学沉淀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沉淀界面曲线及污泥体积
4.3.2 废液沉淀过程中SS的变化规律
4.3.3 废液沉淀过程中TS的变化规律
4.3.4 废液沉淀过程中BOD_5的变化规律
4.3.5 废液沉淀过程中COD的变化规律
4.3.6 废液沉淀过程中上层清液各种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去除率
4.3.7 废液沉淀过程各种污染物的沉淀效率
4.3.8 沉淀模型的建立
4.3.9 沉淀动力学研究
4.3.10 沉淀法处理制革浸水、脱毛废液的局限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制革浸水、脱毛废液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基本原理
5.2.2 主要试验仪器和药品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BOD_5/COD值的制革废液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5.3.2 BOD_5与COD的关系
5.3.3 CSU废液的自发降解
5.3.4 ESU废液的自发降解
5.3.5 活性污泥的特性
5.3.6 制革废液生物降解模型及其求解
5.3.7 CSU废液可生物降解性的动力学评价
5.3.8 ESU废液可生物降解性的动力学评价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制革鞣制废液化学沉淀方法的优化
6.1 引言
6.1.1 铬鞣废液的处理现状
6.1.2 含单宁废液的特性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RT废液的沉淀条件优化结果
6.3.1.1 CRT废液絮凝剂的确定
6.3.1.2 NaOH投加量的确定
6.3.1.3 Al_2(SO_4)_3投加量的优化
6.3.2 VET废液的沉淀条件优化结果
6.3.2.1 VET废液絮凝剂的确定
6.3.2.2 废液稀释程度的确定
6.3.2.3 沉淀絮凝剂Al_2(SO_4)_3投加量的确定
6.3.2.4 最佳沉淀pH值的确定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制革鞣制废液的化学沉淀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仪器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沉淀界面曲线及污泥体积
7.3.2 废液沉淀过程中SS的变化规律
7.3.3 废液沉淀过程中TS的变化规律
7.3.4 废液沉淀过程中BOD_5的变化规律
7.3.5 废液沉淀过程中COD的变化规律
7.3.6 废液沉淀过程中上层清液各种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去除率
7.3.7 废液沉淀过程中各种污染物的沉淀效率
7.3.8 沉淀动力学研究
7.3.9 沉淀法处理制革鞣制废液的局限性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制革鞣制废液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主要试验仪器和药品
8.2.2 实验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鞣制废液生物耗氧量BOD_5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关系
8.3.2 基于BOD_5/COD值的鞣制废液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8.3.3 铬鞣和植鞣废液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8.3.4 接种对鞣制废液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8.3.5 稀释处理对废液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8.3.6 沉淀处理对铬鞣和植鞣废液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8.4 结论
参考文献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论文申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相关论文
- [1].清洁化脱毛浸灰的理论与工艺应用[D]. 丁志文.四川大学2001
- [2].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刘顺妮.武汉理工大学2003
- [3].超声波对制革过程的影响及含铬废革屑的氧化脱铬[D]. 孙丹红.四川大学2003
- [4].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谢鸿宇.武汉大学2004
- [5].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 余振国.浙江大学2005
- [6].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欧阳婷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杨晓艳.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政策研究[D]. 张明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9].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 李铁柱.东南大学2001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陈光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