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粒度特征研究,ESR年代测定,孢粉分析及磁化率研究显示:在中晚更新世,杏山第四纪堆积物经历了多次气候和环境的震荡循环。分析第四纪杏山堆积物的粒度特征,用图表描述其粒度分布,及转运和沉积的方式。杏山第四纪堆积物不整合地覆盖在由粉砂岩,泥岩和砂岩所组成的白垩纪岩石之上。平均粒径Φ值为8.068.55 (0.0026-0.0037mm)。堆积物主要由粉砂和黏土组成,其中粉砂63%,黏土37%。黏土的成分经风化搬运,经由东南的高山向西北杏山附近的平原水流搬运,但黏土成分反而具风成堆积特征。杏山堆积物在第四纪中晚更新世的冰河时期及间冰期逐渐堆积,年代为由(459.12±39.03) ka BP到(88.92±7.56) ka BP。标准差为(0.961.36)Φ,偏斜系数为(0.16-0.31),平均值为0.218。对粒度分布和频率观察到的峰度值为(0.84-1.05),适用于单峰双峰粒度分布。形成的堆积物为沙丘,来源和起源有一定距离。杏山第四纪堆积物的Y计算值在-19.8426和-24.4627之间;Y值表明堆积物最初起源是由于风蚀的作用。砾石并没有明显可见的条纹痕迹,这就意味着杏山第四纪堆积物的转运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冰河作用。绝大多数的砾石表面纹理灰暗,并且有凹陷的小坑,这很可能因为在风力的作用下,其它颗粒无数次地对砾石表面进行冲击所形成的。研究区域的砾石大部分呈褐色,不规则地分散分布在所研究地区。砾石的直径从10mm到60mm之间不等,平均直径为45mm。第四纪杏山平均粒度参数显示:该地区堆积物粒度与采样深度不相关。尽管在第二部分,平均粒度在底部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然而在第一部分平均值在上部随深度却稍微递增。频率曲线显示粒度范围(0.750)um,两样本分别为(23)um和(67)um,即两者不对称。样本一主要成分为黏土,而样本二以粉砂堆积物为主。频率曲线显示粒度值的范围较小。孢粉,粒度参数,岩石等的研究数据表明,该区在冰河时期的环境中,黏土首先在(459.12±39.03) ka BP (271.81±23.11) ka BP时期形成。粉砂则在间冰期时期逐渐形成,年代约为(147.73±12.56) ka BP。从(459.12±39.03) ka BP到(88.92±7.56) ka BP这段时间,堆积物是在中晚更新世由黏土和粉砂共同组成的。杏山第四纪堆积物主要由风的作用形成。杏山堆积物含有不同的植物孢粉标记,包括针叶树,喜温阔叶树,草本植物,灌木。非乔木孢粉超过了乔木组孢粉。在乔木孢粉组,松属约占7.89%33.33%,桦属占8.33%28.57%。非乔木组主要由蒿属,禾本属,藜属及其它附属类。对孢粉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在中晚更新世时曾历了十一次的气候环境变化。在植物孢粉标记中,蒿属比例以2.63%80%,居首位;在第四纪各层堆积物中,孢粉相对含量为17.5%。禾本属约占2.7040.74%,排在第二,相对孢粉含量为9.5%。中更新世时,该区以干冷气候为主,沉积物在风积-洪积作用下堆积形成。目前对杏山的研究显示:147.73±12.56 ka B.P.和188.89±16.06 ka. B.P.之间的冰期,与阿尔卑斯山的RISS冰河阶段及在欧洲北部的SAALAIN冰河时期O18/O16同位素第六阶段(OIS 6)形成鲜明对比。杏山很可能在147.73±12.56 ka B.P和188.89±16.06 ka. B.P时期时,比阿尔卑斯山和欧洲北部的环境温暖。243.42±20.69 ka and 271.81±23.11 ka B.P的冰河时期,与阿尔卑斯山MINDEL RISS间冰期和欧洲北部Holsteinian的间冰期(氧同位素阶段7 )相冲突。对杏山的研究表明,11-2层沉积物在冰河时期(88.92±7.56) ka B.P形成,该时期与冰河时期的全球气候和环境记录不相符,例如该层与阿尔卑斯山的Wurmian,欧洲的Weischselian以及北美洲的Wisconsinian的对GISP2,Vostok和SPECMAP记录并不一致。该时期(88.92±7.56) ka BP与O18/O16同位素5a阶段并不相符。1-1层,在间冰期(459.12±39.03 )ka. B.P逐渐堆积,这与阿尔卑斯山的间冰期的民德(MINDEL RISS)时期,以及欧洲北部的Holsteinian间冰期相联系。间冰期(459.12±39.03) ka B.P与O18/O16同位数的第11阶段(OIS 11)相一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命的觉醒[J]. 课外阅读 2017(14)
- [2].森林里的工程师——河狸[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7(Z2)
- [3].吕梁山西麓红粘土和水成堆积物之间的关系[J]. 沉积学报 2009(03)
- [4].浅析公路堆积物的管理[J]. 河北企业 2012(03)
- [5].泥石流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关系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11)
- [6].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堆积物料取样探讨[J]. 中国矿山工程 2016(03)
- [7].小型二冲程发动机燃烧室堆积物与压力因素影响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13(07)
- [8].肿瘤堆积物对胃癌手术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 2014(12)
- [9].五大连池火山崩落堆积物研究[J]. 中国地震 2009(01)
- [10].为自己的生命力出发[J]. 现代企业教育 2011(19)
- [11].多方法融合的类圆形堆积物分割[J]. 计算机工程 2009(04)
- [12].基于图像处理的堆积物计数方法研究[J]. 计算机技术 与发展 2013(09)
- [13].搬走生命的“堆积物”[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27)
- [14].惠阳城区降雨径流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Ⅰ.地表堆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03)
- [15].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成份对燃烧室堆积物的影响分析[J]. 新疆农机化 2012(05)
- [16].贵阳盆地表生岩溶堆积物特征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 2017(06)
- [17].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18].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分析:以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例[J]. 现代地质 2017(06)
- [19].冰水堆积物填料工程特性室内研究[J]. 铁道建筑 2010(07)
- [20].冰水堆积物作为路基填料的数值模拟[J]. 山东交通科技 2015(02)
- [21].盐岩储气库腔底堆积物扩容及工艺应用[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05)
- [22].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中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考古学研究 2012(00)
- [23].广州城市地表堆积物的Pb污染[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8(01)
- [24].盐岩储气库堆积物注气排卤试验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11)
- [25].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以雪隆囊古堰塞湖为例[J]. 冰川冻土 2016(02)
- [26].基于互相关的堆积物料中声波传播时间测量[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8(12)
- [27].大连金远洞更新世洞穴红色堆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 地质与资源 2018(06)
- [28].四川省渠县賨人谷景区岩溶堆积物景观形成机理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29].多线结构光堆积物三维测量方法研究[J]. 中国测试 2019(11)
- [30].EH4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在哇沿水库深厚堆积物探测中的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