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植物和内生菌提取物抗耐药细菌的筛选与活性成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作者: 杨再昌
导师: 王伯初,杨小生
关键词: 内生菌,多糖,挥发油,耐药细菌,外排泵,内酰胺酶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发展迅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困难。由于现有药物较难控制耐药菌感染,研制抗耐药菌药物已经成为药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植物和内生菌提取物库,以细菌、细菌外排泵及β-内酰胺酶为靶点,筛选对耐药菌有抗菌作用的样本,通过活性跟踪分离,得到活性单体或组分,为研制新的抗耐药菌药物奠定基础。植物及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个庞大的化合物库,是发现新的抗菌物质的天然资源。本实验的样本库由植物及植物内生菌的提取物组成,共300个个样本。以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为靶点,采用Kirby-Barer纸片法及药基法进行筛选,发现橙色串珠霉(M.erythraea Sh.Et Dodge)的菌丝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用TLC进行活性跟踪、柱色谱分离,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1,根据化合物1的1H、13C NMR谱及高分辨质谱,鉴定为21,25-二甲基-24-乙基-8,15,22-三烯-3β-甾醇。检测了化合物1对9株细菌的MIC浓度,在8-128μg/ml之间,对G+菌的抑制效果强,为杀菌作用,对G-菌的抑制效果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耐药株的MIC、MBC浓度相同,说明敏感株和耐药株存在共同靶位。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感染小鼠,化合物1的保护率在70-100%之间,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化合物1属于甾醇类化合物,毒性低(化疗指数﹥7),尚无类似结构的抗菌药物上市,因此,可作为抗菌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值得进一步研究。将抗菌药物泵出胞外是细菌广泛存在的耐药机制,抑制细菌外排泵(efflux pump),可以增加细菌胞内药物浓度,使耐药菌恢复对原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小蘖碱为细菌外排泵底物,建立细菌外排泵抑制剂双平板筛选模型,从样本库中筛选出白前、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及橙色串珠霉菌液提取物,经活性跟踪分离,得到化合物2、3、4三个抑制细菌外派泵的活性单体,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鉴定为:2,4-二羟基苯乙酮(化合物2)、5,7-二羟基-4′-羟甲基异黄酮(化合物3)、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化合物4)。体外试验表明,三种化合物均能提高耐药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小蘖碱的敏感性。体内抗耐药菌感染试验发现,化合物2可能存在神经毒性,化合物4可以抑制动物细胞外排泵,不是细菌外排泵专一性抑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策略
1.2.1 随机筛选具有新结构、新靶位的抗菌化合物
1.2.2 针对细菌耐药机制,保护或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1.2.3 依靠宿主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细菌
1.3 论文设计
1.3.1 论文设计的思想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预期结果
2 抗耐药菌药物筛选样本库的建立
2.1 概述
2.2 植物提取物样本库
2.2.1 植物的种类、来源
2.2.2 提取物的制备
2.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样本库
2.3.1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培养
2.3.2 内生菌提取物的制备
3 基于细胞的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的筛选及活性跟踪分离
3.1 概述
3.2 筛选菌株
3.2.1 菌株来源及药敏试验
3.2.2 药敏试验方法
3.3 筛选方法及筛选结果
3.3.1 筛选方法
3.3.2 筛选结果
3.4 橙色串珠霉(M.ERYTHRAEA)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单体的跟踪分离
3.4.1 菌株鉴定及粗提物的TLC 活性跟踪
3.4.2 活性单体的分离、结构鉴定及抗菌活性
3.4.3 活性单体的体内抗耐药菌感染试验
4 细菌外排泵抑制剂的筛选及活性跟踪分离
4.1 概述
4.2 筛选方法的建立及筛选结果
4.2.1 筛选方法
4.2.2 筛选结果
4.3 2,4-二羟基苯乙酮的分离及鉴定
4.3.1 白前提取物外排泵抑制剂的活性跟踪分离
4.3.2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4.4 5,7 -二羟基-4′-羟甲基异黄酮的分离及鉴定
4.4.1 橙色串珠霉发酵液外排泵抑制剂的活性跟踪分离
4.4.2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4.5 2-羟基-4-甲基苯乙酮的分离及鉴定
4.5.1 牡丹皮外排泵抑制剂的活性跟踪分离
4.5.2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4.6 三种化合物对细菌外排泵的抑制作用
4.6.1 对细菌外排小蘖碱的抑制作用
4.6.2 与抗菌药物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
4.6.3 与环丙沙星的体内协同抗感染作用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及活性跟踪分离
5.1 概述
5.2 β-内酰胺酶的分离纯化
5.2.1 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鉴别
5.2.2 β-内酰胺酶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
5.2.3 酶促反应的最适pH 及温度
5.2.4 酶的催化底物谱测定
5.2.5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5.3 STARCH-IODINE 平板新筛选方法的建立
5.3.1 原理
5.3.2 Starch-iodine 平板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5.3.3 讨论
5.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5.4.1 小分子样本库
5.4.2 筛选结果
5.4.3 SM14,16 与甲氧西林的体外联合抗菌实验
5.4.4 SM14,16 与甲氧西林的联合抗感染试验
5.5 北五味子的活性跟踪分离
5.5.1 北五味子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活性跟踪分离
5.5.2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5.6 杨柳树皮的活性跟踪分离
5.6.1 杨柳树皮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活性跟踪分离
5.6.2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
5.7 酒石酸、水杨酸抑制β-内酰胺酶的实验研究
5.7.1 酒石酸、水杨酸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活性
5.7.2 酒石酸、水杨酸与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联合抗菌作用
5.7.3 酒石酸、水杨酸与甲氧西林的联合抗感染作用
5.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构效关系浅析
5.8.1 材料与方法
5.8.2 结果
5.8.3 讨论
6 鸡屎藤、白前粗多糖的体内抗菌试验
6.1 概述
6.2 粗多糖的制备
6.2.1 粗多糖的提取
6.2.2 粗多糖的检测
6.3 粗多糖对细菌感染小鼠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6.3.1 两种植物粗多糖对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率
6.3.2 两种植物粗多糖对细菌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7 两种植物挥发油的抗感染试验
7.1 概述
7.2 油茶树、柳叶白前挥发油的GC-MS 分析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
7.3 油茶树挥发油的抗菌活性
7.4 柳叶白前挥发油的抗病毒作用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
7.4.3 讨论
8 结论
8.1 全文主要结论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文献综述
附录C 化合物图谱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抗敏止痒植物组合提取物制备工艺、功效及作用途径研究[D]. 王领.东北农业大学2015
- [2].黄芩、柴胡及其配伍的提取物对CVB3m增殖及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干预的比较研究[D]. 刘芳.辽宁中医学院2005
- [3].阿魏蘑菇、黑加仑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实验研究[D]. 肖辉.新疆医科大学2005
- [4].菝葜提取工艺的改进及药理学研究[D]. 舒孝顺.华中科技大学2005
- [5].六棱菊标准提取物和抗炎胶囊抗炎保肝作用研究[D]. 伍义行.浙江大学2006
- [6].补骨脂提取物防治骨质疏松作用及机理研究[D]. 龚海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
- [7].葛根提取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黄文玲.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8].真菌发酵产物提取物抗HIV-1活性研究[D]. 相子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9].接骨木提取物抗骨质疏松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D]. 解芳.沈阳药科大学2005
- [10].中草药猫人参的活性评价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开发[D]. 陆胤.浙江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盾叶薯蓣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2株分离菌代谢产物的研究[D]. 金志雄.西南大学2011
- [2].银杏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抗氧化作用研究[D]. 刘小莉.南京农业大学2007
- [3].卫矛科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其农药生物活性研究[D]. 杨春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4].水稻内生优势成团泛菌YS19对宿主侵染和定殖机制的研究[D]. 冯永君.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 [5].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D]. 王建锋.厦门大学2001
- [6].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irale, Stagonospora sp.与病原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D]. 高克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7].黄槿内生真菌赤散囊菌及红海榄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冬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