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终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按照凯恩斯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往往侧重于扩大投资来调节市场供求失衡。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践都证明: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来增加总需求,只能实现经济的短期平衡;只有消费需求的增加,才能彻底的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经济的长期平衡发展。近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城市居民提高缓慢,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率低,城乡消费率差距逐年拉大说明,虽然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扩大,成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村消费市场未被充分的挖掘,制约了整个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不利于整体市场容量的扩大,如不及时改变,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收入分配制度、农产品收购价格、财政收支、信贷支出等。收入分配制度、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改革也已经展开,但我国财政收支、消费信贷、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向城镇居民倾斜,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居民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负担沉重又缺乏社会保障,未来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增强,导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