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由于不同学派比较优势理论的自身不足,以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论,而在现有的文献和实践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导致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构思,它是在继承与吸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学派的比较优势思想的基础上,构造的一个研究综合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综合和归纳了不同学派比较优势思想的基础上,界定了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了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数理模型,构造了评价综合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利用本文创建和编制的一套跨国家和时间序列的数据库对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应用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对其他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和模型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整合和扩展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扩大比较优势的内涵,构造三个优势函数,用效用表示主体的优势,建立了一个的综合比较优势模型,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个影响因素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依据分工前后的生产、交易和需求各个环节的综合比较优势的变化,分析了参与主体的贸易结构、分工优势、贸易基础、贸易条件和利益。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统一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模型,整合了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提供了一种研究比较优势的新方法和新框架。同时,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在兼容不同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弥补了不同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自身不足,解释了比较优势与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论,揭示了经济、贸易发展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综合比较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特别是对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快速增加、顺差快速扩大的原因给予全面的诠释。本文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如数据范围、指标选择和模型动态化等都存在着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些也是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内涵界定与基本理论范畴
  • 1.3.1 优势、分工和综合优势
  • 1.3.2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
  • 1.3.3 生产优势与函数、需求优势与函数和交易优势与函数
  • 1.3.4 比较优势理论分类
  • 1.3.5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理论创新
  • 2 比较优势理论的学术渊源和评述
  • 2.1 不同比较优势学派的优势思想的评述
  • 2.1.1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评述
  • 2.1.2 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思想的评述
  • 2.1.3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评述
  • 2.1.4 新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思想的评述
  • 2.1.5 新兴古典学派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评述
  • 2.2 比较优势理论与其他优势理论的争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
  • 2.3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证
  • 2.3.1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2.3.2 比较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
  • 2.4 小结
  • 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数理模型
  • 3.1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界定
  • 3.1.1 综合比较优势的内涵
  • 3.1.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 3.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 3.2.1 不同学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的对比分析
  • 3.2.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 3.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相关参数和优势函数
  • 3.3.1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的相关参数及界定
  • 3.3.2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的生产、交易和需求优势函数
  • 3.3.3 异质产品和差异性产品的假设和函数
  • 3.4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模型和贸易结构
  • 3.4.1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模型
  • 3.4.2 不同贸易结构的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3.5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分工优势和贸易基础
  • 3.5.1 参与主体的生产优势
  • 3.5.2 参与主体的交易优势
  • 3.5.3 参与主体的需求优势
  • 3.6 基于不同优势的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 3.6.1 内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3.6.2 外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3.6.3 外生与内生共存的综合比较优势模型
  • 3.6.4 差异性产品的不完全分工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
  • 3.7 小结
  • 附录3.1 技术差异内生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中的效用计算
  • 附录3.2 要素差异外生综合比较优势的模型中产量最大化
  • 4 综合比较优势的源泉、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
  • 4.1 生产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4.1.1 生产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4.1.2 生产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4.2 交易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4.2.1 交易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4.2.2 交易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4.3 需求优势的源泉、测度指标和方法
  • 4.3.1 需求优势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4.3.2 需求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 4.4 综合比较优势的源泉和指标体系
  • 4.4.1 综合比较优势源泉的三角体系
  • 4.4.2 综合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
  • 4.4.3 综合比较优势的测度方法
  • 4.5 小结
  • 5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
  • 5.1 实证研究的内容、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
  • 5.1.1 实证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5.1.2 研究对象和指标选择
  • 5.1.3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5.2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和对比分析
  • 5.2.1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规律及对比分析
  • 5.2.2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 5.3 综合比较优势与出口贸易额、贸易顺差的相关性分析
  • 5.3.1 整体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关性分析
  • 5.3.2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5.4.1 各国综合比较优势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 5.4.2 各国贸易顺差与生产、交易优势和需求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5.5 中国综合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5.5.1 中国综合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
  • 5.5.2 中国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关性分析
  • 5.6 中国的出口优势产业的实证分析
  • 5.6.1 选择自行车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5.6.2 反倾销对自行车出口的影响及其分析
  • 5.6.3 出口配额管理也无法限制自行车的快速出口
  • 5.7 小结
  • 6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价值
  • 6.1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对其他学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析
  • 6.1.1 对亚当·斯密分工和优势理论的评析
  • 6.1.2 对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评析
  • 6.1.3 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的评析
  • 6.1.4 对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思想评析
  • 6.1.5 对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评析
  • 6.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与其他理论模型的关联
  • 6.2.1 与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关连
  • 6.2.2 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和技术差距模型关连
  • 6.2.3 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贸易模型的关联
  • 6.2.4 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贸易模型的关联
  • 6.2.5 与新兴古典学派的内生分工优势贸易模型关联
  • 6.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价值
  • 6.3.1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
  • 6.3.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整合和扩展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理论
  • 6.3.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比较优势的新的框架
  • 6.3.4 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统一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模型
  • 6.3.5 综合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统一了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 6.3.6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种测度比较优势的新方法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原始数据
  • 附录B 综合比较优势的指数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中国在新新贸易理论下的分工问题[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0)
    • [2].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4)
    • [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价值工程 2015(24)
    • [4].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从贸易所得说起[J]. 南大商学评论 2014(04)
    • [5].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对我国旅游产业布局理论的启发[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1)
    • [6].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J]. 知识经济 2015(18)
    • [7].新贸易理论下“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8(02)
    • [8].新新贸易理论述评及政策启示[J]. 商 2014(25)
    • [9].新新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10].贸易自由化视角下新新贸易理论的再审视[J]. 国际经贸探索 2011(03)
    • [11].国际贸易理论新进展——新新贸易理论述评[J]. 税务与经济 2011(05)
    • [12].“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J]. 财经科学 2010(02)
    • [13].异质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论[J]. 国际经济合作 2010(04)
    • [14].新新贸易理论评述[J]. 经济学动态 2008(06)
    • [15].假设条件的演变折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J]. 商业经济 2015(10)
    • [16].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对我国外贸的启示[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22)
    • [17].新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银行效率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14(06)
    • [18].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J]. 商业时代 2014(19)
    • [19].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J]. 当代经济 2014(14)
    • [20].新新贸易理论综述[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9)
    • [21].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9)
    • [22].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内贸易:新新贸易理论[J]. 中国商贸 2011(26)
    • [2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世界经济文汇 2010(01)
    • [24].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09)
    • [25].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来自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08)
    • [26].新新贸易理论综述、发展与启示[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2)
    • [27].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08)
    • [28].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述评[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0)
    • [29].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分析[J]. 经济与管理 2011(03)
    • [30].后危机时期新贸易保护主义应对策略——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J]. 北方经贸 2011(10)

    标签:;  ;  ;  ;  ;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