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

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1959)中主人公的流浪汉形象和流亡意义。该小说虽没有作为单独的作品获得什么奖项,却也是贝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与《赫索格》一起被认为是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最重要作品。但是目前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只是关注作品中的流浪汉体裁元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篇论文分析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异同点,指出其身上还兼具流亡者形象的特征。本文进一步运用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理论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他的地理流浪实际上是其精神流亡的载体,其精神危机以及流亡历程代表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精神流亡状态,汉德森最后的重生反映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理想。本论文由三个章节组成,并包括前言和结论两部分。第一章回顾流浪汉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历史,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且介绍这一传统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情况。关于流浪汉传统的背景信息对于理解《雨王汉德森》与其他经典流浪汉小说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更是正确理解贝娄对流浪汉形象的创新塑造的关键。第二章探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流浪汉小说特征,着重分析了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不同之处,指出其形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物质富裕境况中的精神空虚,二是精神求索始终贯穿其流浪旅程。第三章首先介绍萨义德的流亡者理论。萨义德在分析20世纪的流亡者境况时尤其强调了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精神上的疏离感和社会角色的错位感,这在汉德森的身上有着明显的表征。无论是身体意义上还是精神意义上他都是一个流亡者,而只有认识到他身上的流亡者特质才能正确理解其所承受的精神折磨,跟踪他的精神发展历程。本章还探讨汉德森的族裔身份特征,指出贝娄将其塑造成一个非犹太人物是为了呈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流浪汉形象,表现现代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精神流浪状态。结论是对以上三个章节的总结:索尔贝娄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流浪汉形象,突出了其精神流浪的意义。尽管其所处的物质丰裕社会里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汉德森并没有一味沉沦,而是在其寻求生活真理的流浪旅程中找回了他的立足地,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这一理想结局体现了贝娄作为作家的人文主义乐观论,即人类有能力在流亡历程中治疗其精神创伤。因此,虽然小说的结局未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汉德森回到美国后是否能开始其学医之路,是否能真正融入他以前生活的群体——《雨王汉德森》仍不愧是一部体现贝娄人文主义理想的文学经典。本节亦对研究精神流亡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Synopsis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A Review of Picaresque Novels
  • 1.1 History:Origin and Development
  • 1.2 Characteristics of Picaresque Novels
  • 1.3 Picaresque Novels in America
  • Chapter Two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as a Picaresque Novel
  • 2.1 The Picaresque Characteristics in HRK
  • 2.2 Henderson the Picaro
  • 2.3 Conclusion
  • Chapter Three Henderson as an Exil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 3.1 Said's theory of Exile
  • 3.2 Henderson as an Exile
  • 3.3 The Jewish Reference in HRK
  • 3.4 Why not a Jewish Character?
  • 3.5 Conclusion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解构与重构——《雨王汉德森》的侨易新解[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汉德森 东风已至[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5)
    • [3].汉德森[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9)
    • [4].从生态批评的视野重读《雨王汉德森》[J]. 出版广角 2015(15)
    • [5].解读《雨王汉德森》中的自然人形象[J]. 文学教育(下) 2016(08)
    • [6].非犹太血统的犹太人——论汉德森的犹太情结[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9(00)
    • [7].《雨王汉德森》的原型批评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2)
    • [8].对立·冲突·融合——索尔·贝娄早期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J]. 长城 2014(12)
    • [9].汉德森非洲之旅:荒诞世界中生活意义之追寻[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0)
    • [10].析《雨王汉德森》中汉德森的非洲之行[J]. 长城 2012(06)
    • [11].《雨王汉德森》的语言特征评析[J]. 作家 2012(24)
    • [12].论《雨王汉德森》中的征服意识[J]. 作家 2013(08)
    • [13].《雨王汉德森》中的“追寻圣杯”原型[J]. 魅力中国 2010(06)
    • [14].《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探索之旅[J]. 飞天 2010(16)
    • [15].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9)
    • [16].汉德森 打造企业社交新零售生态圈[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11)
    • [17].生态解读《雨王汉德森》中人与动物的关系[J]. 北方文学 2019(17)
    • [18].存在的神话——雨王汉德森自我救赎的隐喻[J]. 青年文学家 2016(26)
    • [19].慢行十余步发现爱[J]. 微型小说选刊 2012(09)
    • [20].《雨王汉德森》的心理分析视角解读[J]. 作家 2012(22)
    • [21].格斗·搏击短讯[J]. 拳击与格斗 2010(02)
    • [22].走出中年危机——《雨王汉德森》精神分析研究[J]. 海外英语 2014(18)
    • [23].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24].索尔·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生态思想[J]. 琼州学院学报 2011(01)
    • [25].《雨王汉德森》的宗教救赎[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6].英雄精神的回归——《雨王汉德森》的追寻[J]. 新余学院学报 2011(04)
    • [27].《雨王汉德森》与存在主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
    • [28].浅析《雨王汉德森》中蕴藏的犹太文化[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04)
    • [29].从狂欢化的视角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
    • [30].《雨王汉德森》的原型分析[J]. 名作欣赏 2009(06)

    标签:;  ;  ;  

    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