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我的博士论文选定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作为题目,是因为黑格尔曾经提出作为开端的范畴必须要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大全,即从它可以推出整个辩证法的系列;二是自己解释(说明)自己,即思维或事物的“自己运动”,通过自身内部矛盾加以解释和说明,而不是从外部去寻找发展变化的原因,或者用外部的原因去解释。我以为中国农村土地问题是中国的“大全”。研究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因为围绕着土地问题,集中了社会各方面、各层次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以土地为核心的矛盾则是推动整个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力量,而引发的社会制度问题就是这个矛盾最终的外化集中表现,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就是有内容的、自己能够解释(说明)自己的根据。此外,“民以食为天”,农业文明始终是贯穿于我国历史文明的一根主线,农耕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农民对于土地--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的情结是其它国家人民无法相比的,解决好中国的土地问题,就能够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历史、国情来展开分析的。我国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法权社会,而是从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一跃过渡为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以及社会主义因素性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马克思经典经济学说是无产阶级经济学说,所谓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经济学说,这两种经济学说的原理在分析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都有不足的一面。因此在比较分析两种学说的基础上,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基本原理和资产阶级学说中部分经济法则,以中国农民为经济主体,主要的从农户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土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采取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把世界农地制度发展的趋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道路、股份化方向同农地制度改革相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股份化的可行性,探讨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价了其它农地制度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本文的结论认为:即使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名义上还将存在,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将会不断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言: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浪潮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农地制度“结晶体”还会继续不断的变化。其发展向两个方向变化着:一个方向是农地生产资料所有权向以国家为代表的政府所有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是农地所有权正在向着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阶层方向发展。农地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结果在于双方力量的博弈,而最终博弈力量在于那个是代表更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农民阶层如果要取得农地所有权必须实现农村的市场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地使用的规模化,因此本文也建议,农户生产应该在确定农村土地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的股份合作制,而与此同时政府在创造农村市场化环境与农地产权立法方面加强规范,也唯有这样,中国农民才能解脱自身的困境以及达到几方共赢的结局。在论文的逻辑框架上,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基本理论部分,分析了西方学者以及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产权、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农地制度的基本内涵、农地制度内容、农地制度功能等基本理论。第二章我国传统农地所有制的历史演变,着重从历史方面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产生背景,分析了传统农地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其最终崩溃、瓦解的原因和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第三章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状况研究,着重从现实国情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农地制度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现行农地制度的内部矛盾与缺陷,当前所出现的新的农地生产方式及其评价等。第四章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的思路探索,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地制度类型、国内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模型与评价、并提出了农地以农户所有为主体多元产权的理论模式。第五章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分析了经济政策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政策目标和政府在当前农村社会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农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思路和体系框架
  • 第一章 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思想
  • 一、西方学者关于产权范畴的探索
  • 二、西方学者关于制度与制度变迁的思想
  • (一) 西方学者关于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 (二) 西方学者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产权与所有制理论
  • 一、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基本涵义
  • 二、马克思的所有制以及所有制变革思想
  • (一) 所有制的内涵及其起源
  • (二) 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形态及其变革理论
  • 第三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理论
  • 一、农地制度的内涵以及功能
  • (一) 农地制度的内涵
  • (二) 农地制度的功能
  • 二、农地制度的内容
  • (一) 农地财产制度
  • (二) 农地生产组织管理制度
  • (三) 农地经营产出分配制度
  • 三、农地制度外部环境分析
  • 四、农地制度变革理论
  • 第二章 我国传统农地所有制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地制度类型
  • 一、农地要素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二、当今世界范围的农地制度类型
  • 第二节 农地集体所有制制度分析
  • 一、马克思关于农地集体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形式
  • 三、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实现集体占有、集体经营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基本状况
  • 一、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 二、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劳动组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
  • (二) 传统集体所有制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特征:集体劳动模式
  • (三) 传统集体所有制劳动组织内部的分配模式特征:工分制
  • 三、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的必然性分析
  • 四、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缺陷、解体过程及影响
  • (一) 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缺陷
  • (二) 我国传统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瓦解及其影响
  • 第三章 我国当前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家庭的内涵与经济职能
  • 一、家庭的含义与本质
  • 二、现代条件下家庭的经济职能
  • 第二节 我国当前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 一、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内涵与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 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涵
  • (二) 我国农地家庭承包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我国家庭承包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一) 农地集体所有制下我国农户家庭获得农地的方式
  • (二) 我国家庭承包责任制中的分配特点
  • (三) 农地集体所有制下我国农户家庭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 第三节 我国当前农地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当前农地所有制所存在的问题
  • (一) “集体”的属性之惑
  • (二) 农地财产集体所有的制度缺陷
  • 二、我国当前农地经营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当前农地制度整体框架所面临的困境
  • (一)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已经名实向背
  • (二)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的基本功能正在发生转变
  • (三)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的坚持成本逐渐加大
  • (四)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的实际操作已经逐渐走形
  • 第四节 我国当前农地制度经营模式的新突破
  • 一、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基本状况
  • 二、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特征
  • 三、我国当前农地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状况
  • 四、家庭雇工经营模式的简要评析
  • 第四章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地制度模式
  • 一、美国的农地制度模式
  • 二、日本的农地制度模式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农地制度模式
  • 四、国外农地制度变革的几点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国内农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
  • 一、农地国有化方案的理论模型探索
  • 二、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不断完善家庭承包制的理论模型探索
  • 三、农地私有化方案探索
  • 四、几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简要评价
  • 第三节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多元产权制度理论模型
  • 一、确定农地制度的经济主体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
  • 二、农户自身的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分析
  • 三、农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以农户为主的多元化产权制度模式
  • 第四节 农地制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几个问题
  • 一、农地制度改革与粮食安全问题
  • 二、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增长问题
  • 三、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 四、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村征地问题
  • 第五章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
  • 一、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 二、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选择
  • 三、我国农地政策的目标:加快农地财产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市场化发展
  • 第二节 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途径
  • 一、清晰农地产权加快股份制改革
  • 二、围绕加快农地股份制改革的多种配套政策
  • 第三节 农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建议
  • 一、加快农地产权立法建设,使农地生产要素市场的各种交易有法可依
  • 二、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 三、加大市场理念的宣传力度,从观念上积极引导农户走上股份制合作化道路
  • 四、加强农村财政投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农地制度:历史、现实与未来——“三权分置”政策背景下的新审视[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改革开放40年农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变化评价与分析[J]. 经济界 2019(04)
    • [3].中国农地制度70年变革: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为分析框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农户地权诉求视角下农地制度的创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2)
    • [6].从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出发——编辑出版《农地制度论》随感[J]. 农村工作通讯 2017(01)
    • [7].王敬尧教授等《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建构——基于农地集体性的分析[J]. 私法研究 2011(02)
    • [9].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中国农地制度的一个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1)
    • [10].我国农地制度的渐进性衍变[J]. 新农业 2019(21)
    • [11].关于我国“三权分置”新型农地制度的研究综述[J]. 河套学院论坛 2018(03)
    • [12].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分析与启示[J]. 求是学刊 2016(02)
    • [13].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与深化农地改革建议[J]. 商业经济 2016(01)
    • [14].政府引导农地制度创新的法制回应——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视角[J]. 法商研究 2016(04)
    • [15].基于农业现代化的我国新农地制度改革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0)
    • [16].农地制度创新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 求索 2014(08)
    • [17].台湾农地制度变革及其与中国大陆的比较研究[J]. 特区经济 2013(08)
    • [18].农户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3(07)
    • [19].农地制度变迁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影响[J]. 时代金融 2012(17)
    • [20].控制权视角下的我国农地制度变迁[J]. 兰州学刊 2011(02)
    • [21].二战以来日本农地制度变迁路径浅析及启示[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1(02)
    • [22].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农民权益的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3].试论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J]. 法制与社会 2011(33)
    • [24].城乡二元体制对农地制度绩效影响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 2010(01)
    • [25].我国农地制度系统及其演化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0(02)
    • [26].王景新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出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7].刍议我国当代农地制度的演变[J]. 理论界 2009(04)
    • [28].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3)
    • [29].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J]. 社会科学 2009(05)
    • [30].我国农地制度现存问题的理论探析与政策思考[J]. 科学与管理 2009(04)

    标签:;  ;  ;  ;  ;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