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基本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中国资本市场环境逐步得以完善,为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股民股权意识得以觉醒,市值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机构投资者队伍得到不断壮大,资本市场有效性不断提升,公司股价与业绩相关度增强。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上市公司有实行有效的股权激励措施的重要条件,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有利契机。本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及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简述了全流通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代理机制、人力资本等角度出发,论述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本论文对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当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进行了归类,对股权激励的方案进行了盘点,分析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等。同时本文也认识到,由于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间较短,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营者的“寻租”行为,股权激励模式过于单一、考核指标落后等问题。本文在最后部分针对股权激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建议,其中包括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职业经理人才队伍的培养等。我们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将进一步促进了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一致问题,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 研究背景2. 研究目的3. 本文的与其他文献的差异4. 研究的内容、特色2 后股改时代的历史背景2.1 后股改时代的两个阶段2.2 后股改时代具有的特征3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3.1 股权激励的论证基础—委托代理理论3.2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3.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必要性4 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4.1 股权激励的含义及主要模式4.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股权激励历史沿革4.3 中国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4.4 中国国内上市公司采取的主要股权激励方案5 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积极意义5.1 有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水平5.2 有利于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5.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防止人才流失6 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1 实施股权激励可能引发企业经营者“寻租”行为或引发会计造假冲动6.2 股权激励方式过于单一且匹配错位6.3 激励费用成为调节业绩新工具,合理性难以判断6.4 委托人控制权与代理人激励之间的冲突6.5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善6.6 股权激励方案中的期权行权价或股票认购价过低、考核指标仍然落后6.7 证券市场有效性问题影响到股权激励的效果7 提升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的策略和手段7.1 加强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治理力度7.2 加强职业经理人才队伍的培养7.3 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争取实现多方共赢7.4 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与多样性7.5 行权资金来源的解决7.6 根据公司所处行业性质决定是否采取股权激励7.7 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7.8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7.9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七大关键因素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后股改时代论文; 股权激励论文; 有效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