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艳
(贵港市港北区石羊塘学校广西贵港537100)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辨证统一。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更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更清楚的把时代和社会所倡导、尊崇的价值观贯穿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渗透情感熏陶,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的目的。
朱熹指出“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了。”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以教材内容助教。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品位遣词造句的精当,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其真情实感,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在教学《詹天佑》“勘测线路”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伟大精神,可进行如下导学:①听录音,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②从他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读文,有感情地朗读詹天佑所说和所想的话,即:所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所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教学中,重点抓住“精密”一词,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精密”的意思,结合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詹天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抓住“一定”一词,让学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出坚定的语气,体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决心。通过重点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感受詹天佑的伟大精神。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2.创设情境,入境生情,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愈加显现它情感教育的优势,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很难想象,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教学工作就会僵化、硬化,学生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教师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对有效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精心挖掘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有些课文的教学应该结合恰当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创设情境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准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可创设如下情景:课前,为制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可将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大屏幕上,播放着电视剧《毛岸英》中的感人画面。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图片、神情,构成了一个悲伤、和谐的情境。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用深沉的语调讲述毛岸英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毛岸英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氛围中,同学们也更深刻的体会到毛泽东在失去爱子后所表现出的博大胸襟,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做到了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为了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参中的有关资料及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善于运用语言、表情、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趣来学习,那种效果是不难估计的。3.利用典型形象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古今中外,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尤其是我国古代、近代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做出贡献的人物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詹天佑;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陆游;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居里夫人……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这些课文,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上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就能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部分学生通过影视媒体已有所了解。课堂教学中可以“壮”字统领全文,上课一开始就用电视录像展现狼牙山险峻的形势,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情景。定格处理后,教师以深沉的怀念、赞颂之情设置悬念,带入情境。接着,在学生理解的难点“诱敌”和课文的重点部分“歼敌、跳崖”三处播放了有关录像片断。通过文字与声像的结合,学生明白了五壮士是在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狼牙山,保卫乡亲和战友。学生们群情激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战士们太勇敢了,他们多么希望每一颗子弹都能以千倍、万倍的力量爆炸,彻底消灭敌人!”讨论中,一个学生主动讲了书上“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的含义:“眺望”是向远处看,表现了五壮士对群众和战友的关心,他们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而“望望”一词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两词在文中一爱一恨形成鲜明对比。从学生的理解不难看出,在他们的心目中,五壮士的形象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崇高形象,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的许多课文都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课文是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做一个品德优秀的龙的传人。教师应借助这些典型形象,做学生的指路明灯,细化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明辨是非美丑,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4.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不仅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而且要将课文中的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以充分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时而低沉、时而兴奋、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高昂,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起伏,再让学生朗诵这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佳作,学生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波澜。不仅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学习《有的人》一文,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鲁迅先生产生崇敬之情。在文中,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句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赞美、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鲁迅先生的歌颂以及对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批判。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永生。
教师在举手投足中,在抑扬顿挫间,在快慢起伏时,通过指导朗读,传达出其对文中感情、课本人物的感悟和理解,将其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师选好切入点,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随时都可以在阅读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但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