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90%以上。故此,本课题选择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痛”、“痞满”等病症范畴。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以及通过整体的调节,对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特点与优势。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方药的应用,从中揭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兼挟证候,与及相关的用药规律,为将来的方证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拟采用统一问卷式调查表,选取300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求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症状学调查,每名患者均以连续四个诊次(约2个月内)为一个观察期,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再采用SPSS10.0统计软包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主要证型、兼挟证型的分布演变规律。另一方面,在有关300病例的连续四诊当中,得出共计有763次诊治次数,同时将有关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从中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收集300例慢性胃炎患者当中,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慢性胃炎主要有6个证型。其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和脾胃虚寒型。根据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各证型的演变规律,可以在虚实之间相互转化;也可表现为由寒至热,由阴虚转变为气虚的现象。体现了慢性胃炎病机的多变及其证型的复杂性。同时也提示慢性胃炎有向复杂症候方向演变的趋势,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情况出现。基本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在症型的转变过程中,多挟有热郁证。说明慢性胃炎有容易化热的特点。提示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应慎用温燥助阳之品,同时也要重视胃阴的顾护。经统计学计算,兼挟证(即气滞、热郁、湿热及血瘀)的出现频率占本研究慢性胃炎证型的40.63%,其中脾胃气虚兼挟气滞型(中虚气滞)与及肝胃不和兼挟热郁型(肝胃热郁)在慢性胃炎中是最常见的兼挟证型,应予以重视。治疗慢性胃炎最常使用的方剂分别是六君子汤(达196频次)和柴胡疏肝散(达178频次)。提示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以健脾益气和疏肝理气两种治疗大法。通过统计得出,脾胃气虚型使用六君子汤最多,其余为四君子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型使用柴胡疏肝散最多,其余为二陈汤、四逆散、香苏散、左金丸等;脾胃湿热型使用二陈汤最多,其余为平胃散、藿朴夏苓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等;胃阴不足型使用沙参麦冬汤最多,其余为芍药甘草汤、益胃汤等;脾胃虚寒型使用黄芪建中汤最多,其余为理中汤等;气阴两虚型使用芍药甘草汤最多,其余为六君子汤、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等。从慢性胃炎的高频次药物中可以发现,使用次数最多的以益气、理气、清热、燥湿、消食药为多。可见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集中在健脾理气,清热燥湿导滞方面。这些药物也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首选药物。通过对各主要证型的高频次用药的分析,将各证型的最高频次的前两名用药合为一剂。所选用的药物有:太子参、白术、枳壳、白芍、黄连、陈皮、麦冬、甘草、半夏、佛手、神曲。此方大体由5个方剂加减而成,即六君子汤、积术汤、四逆散、二陈汤和麦门冬汤。集益气、理气、养阴、清热、燥湿、消食于一方,极其符合治疗慢性胃炎的各种复杂症候,与本研究总结的各主要证型的病机也相契合,可以说达到了论治慢性胃炎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