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常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压缩含灰流动,添质,波系结构,CFD
定常波论文文献综述
殷景岳,罗喜胜[1](2016)在《管流中注入粒子的非定常波系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二维有限体积方法,对在管流中固定位置处注入静止固体粒子的可压缩含灰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讨论流场和粒子在过程中的耦合,研究质量增加和热量变化所产生的非定常波系,分析物理参数在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添质和加热过程中,流场会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非定常波,在分析其物理规律的同时,讨论添质和加热相互作用导致的波系间转换,最后求解流场中各区域的热力学参数,得到不同的流场速度和粒子温度情况下各非定常波波强的相图,定量解释改变参数引起的非定常波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6年04期)
周国华,王盘兴,施宁,李巧萍,佘高杰[2](2009)在《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定常波不平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60°N纬带的定常波不平稳性,结果表明:(1)全域定常波不平稳带位置存在季节性北进、南退过程。平稳的定常波出现在冬季的35°—55°N的中纬度带和夏季的副热带地区(35°N以南),分别与冬季的东亚大槽、北美槽和较弱的欧洲槽,以及夏季的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相联系。不平稳度的高值中心出现在春季的35°N和夏季的50°N,这与定常波强度季节变化和月平均图上槽脊位置、强度年际异常有关。(2)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向不对称性。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的强槽强脊所控制的区域,而不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强度较弱的区域。副热带(35°N及以南)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冬强于夏,中纬度(35°N及以北)则夏强于冬。夏季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地理分布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无论冬夏,北欧是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北美大陆附近的定常波则相对平稳。(3)夏季,从华北经东北至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定常波不平稳度高值带,其高值中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45°N,130°E),主要影响中国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可能是该区夏季气候脆弱带的环流成因。(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林,陈文,黄荣辉,黄刚[3](2007)在《北半球定常波输送西风动量的气候态及其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纬向平均状态下北半球不同尺度的定常波对西风动量沿经向输送的气候态及其年变化。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定常波对西风动量输送最强的区域位于中纬度对流层的中上层,定常波在该区域长年向北输送纬向动量,且输送中心随季节有南北移动和强弱变化。此外,在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以及赤道对流层顶附近还有两个相对较弱的输送中心。前者对西风动量的输送长年向南,其垂直范围从对流层低层一直伸展到平流层下层,中心位置相对固定,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后者位置也相对固定,但输送方向随季节改变。平流层中定常波对西风动量的输送主要位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中上层,定常波在该区域长年向北输送西风动量,中心位置非常稳定,而强度则随季节变化明显。行星尺度定常波的输送作用与总波动的输送作用非常一致,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波动对动量输送强度的季节变化。天气尺度定常波和10波以上的短波的输送作用主要集中在中纬度对流层的中高层。前者与行星尺度定常波共同决定了该区域内的输送强度,并主导了输送中心的南北移动;后者的作用很小,除夏季外均可以忽略。作者给出的不同尺度定常波对西风动量输送的气候态分布不但可以作为日后研究其年际变化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为大气环流模式对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叶更新,高迎娟[4](2006)在《南北半球大气定常波的相互对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全球各层月平均纬向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普遍存在着南北半球的奇对称现象,在4月和10月,这种对称性特别明显;在对流层低层,南半球的定常波动强度明显大于北半球,但在对流层中层,北半球的波动强度明显大于南半球,且南北半球都在冬季时达到最大振幅,在南半球全年和北半球的冬季,极区附近偶极子特征明显,在上半年,北半球偶极子按逆时针转动,而南半球则顺时针转动,在下半年,则情况相反。(本文来源于《吉林气象》期刊2006年04期)
杨宏伟[5](1998)在《超音速燃气射流非定常波系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MUSCL格式的基本思想,对格式进行了部分修改,数值模拟了超音速燃气射流流场的结构和发展过程。给出了流场诸波系的变化趋势,得到了流场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和流场稳定后的流动图形。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计算稳定,伪振荡小和分辨率高等优点。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喷管设计极有用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伊兰,陶诗言[6](1997)在《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心ECMWF10a逐日资料,对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涡动总把水汽从高水汽含量区送到低水汽含量区,实现与平均环流相反的输送,维持了热带地区和中高纬地区水汽的平衡。夏季定常涡动输送的经向分量是将水汽从热带向副热带输送的主要机制,而瞬变涡动输送的经向分量则是把水汽从副热带输送到中高纬的主要机制。由于季风经圈环流的存在,使得亚洲季风区的热带地区为重要的水汽源区,而其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是水汽汇区,这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反。(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耿全震,黄荣辉[7](1997)在《对流层上层定常波异常遥相关型的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ECMWF1980-1988年的资料和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定常波月平均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分析了对应主要异常型的由辐散风和瞬变涡度通量的异常引起的涡度源异常,并用正压模式研究了涡度源异常在这些异常型维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瞬变的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有抵消辐散风所产生的涡度源异常的趋势;单独考虑辐散风异常作为强迫所产生的环流异常与遥相关型的结构和强度相差很大,但如果将瞬变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也包含到强迫源中,则强迫出来的环流异常会有很大改善(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耿全震,黄荣辉[8](1997)在《辐散风和瞬变的涡度通量对定常波的强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分析、资料诊断和正压模式数值试验叁个方面研究了瞬变的涡度通量的辐合与辐散风产生的涡度源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在对流层上层定常波维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瞬变涡度通量的辐合对辐散风产生的涡度源有抵消或耗散的趋势;定常波是在两种强迫力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地区散度场对定常波的作用,结果表明,中纬度东亚地区的辐合场对维持东亚大槽是重要的,并且这一辐合场与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区的辐散场是维持西太平洋上副热带反气旋系统的主要强迫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7年01期)
姚日升,唐东升,田永祥[9](1996)在《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高低层热源异常对定常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常态原始方程叁维谱模式,就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高、低层热源异常对定常波的影响进行了对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低层加热异常时,各层最大环流异常中心偏向热源异常中心西侧;高原高层加热异常时,最大环流异常中心偏向热源异常中心东侧。西太平洋地区高、低层加热异常都使最强环流异常中心偏于热源异常区北侧15~20个纬距处。两地区上空不同层次加热异常对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都有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耿全震,陈受钧[10](1996)在《定常辐散场产生的涡源和定常波能量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ECMWF1980~1988年的全球资料,确定了南北两半球对流层上层定常的辐散风所形成的定常涡源的位置、定常波能量传播路径及它们的位置关系,讨论了涡源的形成机制。由此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积云对流加热、风暴路径上的潜热释放、欧亚大陆冷源及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等主要外源在冬夏南北半球定常波形成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定常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60°N纬带的定常波不平稳性,结果表明:(1)全域定常波不平稳带位置存在季节性北进、南退过程。平稳的定常波出现在冬季的35°—55°N的中纬度带和夏季的副热带地区(35°N以南),分别与冬季的东亚大槽、北美槽和较弱的欧洲槽,以及夏季的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相联系。不平稳度的高值中心出现在春季的35°N和夏季的50°N,这与定常波强度季节变化和月平均图上槽脊位置、强度年际异常有关。(2)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向不对称性。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的强槽强脊所控制的区域,而不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强度较弱的区域。副热带(35°N及以南)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冬强于夏,中纬度(35°N及以北)则夏强于冬。夏季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地理分布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无论冬夏,北欧是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北美大陆附近的定常波则相对平稳。(3)夏季,从华北经东北至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定常波不平稳度高值带,其高值中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45°N,130°E),主要影响中国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可能是该区夏季气候脆弱带的环流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常波论文参考文献
[1].殷景岳,罗喜胜.管流中注入粒子的非定常波系的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2016
[2].周国华,王盘兴,施宁,李巧萍,佘高杰.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定常波不平稳性分析[J].气象学报.2009
[3].王林,陈文,黄荣辉,黄刚.北半球定常波输送西风动量的气候态及其年变化[J].大气科学.2007
[4].叶更新,高迎娟.南北半球大气定常波的相互对应关系[J].吉林气象.2006
[5].杨宏伟.超音速燃气射流非定常波系的数值研究[J].兵工学报.1998
[6].伊兰,陶诗言.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J].气象学报.1997
[7].耿全震,黄荣辉.对流层上层定常波异常遥相关型的维持机制[J].气象学报.1997
[8].耿全震,黄荣辉.辐散风和瞬变的涡度通量对定常波的强迫[J].大气科学.1997
[9].姚日升,唐东升,田永祥.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高低层热源异常对定常波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
[10].耿全震,陈受钧.定常辐散场产生的涡源和定常波能量传播[J].大气科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