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易学思想研究

胡瑗易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胡瑗是宋代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宋代儒学之兴,胡瑗功不可没。《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明确指出:“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作为教育家,胡瑗的教育实践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一扫隋唐以来重辞赋的学风,以经义和时务为教学重点。曾先后被范仲淹引荐主持苏州州学与湖州州学,以明体达用之学教于吴中。在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人称为宋代师道的确立者。而目前学界所津津乐道的,多半推崇其苏湖之学的教育成就。对其经学,尤其是他的易学思想,则少有人论及。在易学发展史上,有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之分。对此一演变,《四库全书总目·易类》有一个详细的记载:“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讥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可见,胡瑗在宋代开以儒理解经之先河,因而在易学史上占一重要地位。他的易学思想完整地保存在其弟子倪天隐记述的《周易口义》中,本文拟就对其易学思想做一初步探索。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胡瑗的生平及其学术概况。在其生平中,着重考察了其教育实践。胡瑗一生都是在教学中渡过的,而其思想也是通过教学而传播的。在其学术概况中,主要考察了他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周易口义》这部著作。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胡瑗的《周易》观。胡瑗对《周易》一书的成书缘由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而且只取“变易”之义。进而考察了他的易道观及其独特的内涵。论文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了胡瑗的易学思想。胡瑗解易平实,以天道而明人事是他解易最大的特色,当然人事仅言明君臣变易之理。而且他还经常引用历史事件来解易。此外,他还援儒入易,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解经。后人称他为以儒理解经之宗,正在于此。当然他对汉代之象数易学并非完全舍弃,继承了其中的卦气说和阴阳二气说,表明了他的思想的不彻底性。论文第四部分则主要考察了胡瑗对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批判。在解经模式上,胡瑗对《周易正义》多有继承,但是他并不墨守成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笔者选取《周易口义》一书中对孔颖达批判之处,并与《周易正义》之观点做一比较,以期发现胡瑗以儒理解经之特色。最后,论文考察了胡瑗易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首先从整个学术史上,考察了他的历史地位。其次从易学史上考察了他的地位,并探讨了他对后世特别是对他的弟子程颐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胡瑗其人其学
  • 一、胡瑗其人
  • 二、胡瑗其学
  • 第二章 胡瑗之《周易》观
  • 一、关于《周易》一书
  • 二、关于“易”之三名
  • 三、胡瑗之易道观
  • 第三章 胡瑗的易学思想
  • 一、推天道以明人事
  • 二、引史证易
  • 三、对汉易的继承
  • 四、二体说
  • 五、援儒入易
  • 第四章 胡瑗对《周易正义》之批判
  • 一、对文辞解释的订正
  • 二、对具体解释的订正
  • 第五章 胡瑗易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司马迁易学思想初探[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2].《天下归仁: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序[J].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2)
    • [3].刘向的易学思想与政治情怀[J]. 船山学刊 2011(03)
    • [4].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路径[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5)
    • [5].大民政建设的易学思想阐释[J]. 中国民政 2012(09)
    • [6].朱熹易学思想与诗歌关系考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7].杨时易学思想考论[J]. 周易研究 2011(01)
    • [8].张景岳医易学思想新论[J]. 周易研究 2009(01)
    • [9].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J]. 周易研究 2014(03)
    • [10].《易学思想与时代易学论文集》[J]. 周易研究 2008(04)
    • [11].易学思想在轴心期的突破[J]. 社会科学 2019(07)
    • [12].易学思想在轴心期的突破[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10)
    • [13].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03)
    • [14].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J]. 西部中医药 2013(02)
    • [15].从《韩诗外传》探析韩婴的易学思想[J]. 船山学刊 2011(01)
    • [16].梁启超易学思想论略[J]. 东方论坛 2014(05)
    • [17].袁说友易学思想初探[J]. 黑龙江史志 2010(13)
    • [18].论方大镇的易学思想[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9].方献夫易学思想研究[J]. 周易研究 2013(02)
    • [20].黄道周易学思想论析[J]. 闽台文化研究 2017(02)
    • [21].《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J]. 北方文学 2016(16)
    • [22].自然哲学与道德形上学的分野——牟宗三前后期易学思想比较研究[J]. 齐鲁文化研究 2009(00)
    • [23].朱子易学与理学会通研究的典范之作——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24].黎遂球的易学思想与解易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04)
    • [25].邵雍易学思想新探[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2)
    • [26].《太平经》易学思想渊源考论[J]. 周易研究 2020(02)
    • [27].方以智易学思想中的“资格”解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12)
    • [28].顾炎武返本开新的易学思想[J]. 怀化学院学报 2017(09)
    • [29].刘一明的丹道易学思想[J]. 济宁学院学报 2017(01)
    • [30].王畿易学思想新探[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标签:;  ;  ;  ;  

    胡瑗易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