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族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族群是一个群体,它以一种或几种较明显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群体,而族群的这种特征便表现为“族”;其次,族群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较稳定的群体,但它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后,族群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排斥来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分类概念。族群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族群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族群身份的承认。族群认同虽然研究的范围是族群,但它针对的还是个体,侧重个体在与族群内部和外部成员的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研究也是在族群范围内对回族青少年个体的研究,探讨教育在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以及回族青少年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族群认同的状态。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双重规训,不仅是客观认同的过程,更是主观选择的结果。首先,家庭教育对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从早期的族群烙印,到懂事后对族群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以及一些族群仪式的潜移默化作用,使青少年对族群的客观特征认识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族群行为,逐渐养成族群习惯,为以后族群认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回族家庭对青少年教育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青少年不同的认同方式,对他们族群认同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就整体学校教育环境来讲,政府在政策上规定了少数族群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回族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着无差别的教育,但特定情境下,回族学生就被与汉族学生区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族群自我保护,从多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族群认同发展。最后,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一个特色走进我们的视野,它对回族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教育,经堂教育使青少年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族群,掌握更多的族群知识并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接受族群信仰的熏陶,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但我们还看到,经堂教育作为一种并不完善的教育形式,还存在诸如教育内容枯燥陈旧、教育方式单调、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在这三重教育的影响下,青少年在逐渐趋于成熟,族群认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结合各方面因素,自我选择着自己的族群认同,这些选择主要包括四种策略,即族群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族群认同策略、追求世俗成功的同化策略、学业失败后的隔离认同策略和消极逃避的边缘化认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