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跨语言对比分析

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跨语言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

关系从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但对于中国学生二语习得研究者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因为英汉语关系从句不仅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习得过程中中国学生还表现出“回避”的倾向。那么,中国学生对关系从句的习得有什么规律,语言差异对习得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学习者对关系从句回避的因素是什么呢?此前对于关系从句习得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形式方面的差异进行的。笔者的研究从语义功能,即从句和先行词或主句的语义关系入手,以及从分析英汉关系从句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的角度,研究中国学习者在关系从句习得过程中的规律和特征,特别是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和特殊功能关系从句的习得情况。本文首先从形式和功能上对英汉关系从句进行比较,发现英语中较长的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在汉语一般由另一个独立小句来表达,并且大都成了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在语义上,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和汉语谓语小语的功能相似。其次,因为英语句子性定语与所对应的汉语小句在回指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笔者提出一个假设,中国学生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更容易习得英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特别是句子性关系从句。但由于中国学生对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区别认识不够,因此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产出较少。尽管如此,其正确率却高,效果更好。此外,英语中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及逻辑关系在汉语中用相应的联合复合句表达,而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所表达的信息及逻辑关系在汉语中用相应的偏正复合句表达。从隐性语义关系来看,英语中兼有特殊职能的关系从句与主句之间的隐性关系同汉语中不出现关联词的小句与小句之间的隐性关系是一致的。正因为汉语中的偏正复合句,与英语中的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句,在句法功能上大体一致,笔者提出另一个假设,当要用英语表达说明原因、结果、让步等逻辑关系时,中国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更偏爱使用状语从句而回避使用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同样,当要用英语表达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时,学生会更偏爱使用含有并列连词的并列句而回避使用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本文所用的语料分别来源于芜湖教育学院大学三年制二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的65名学生。笔者通过访谈、测试的方法,获得数据,最后对统计所得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对关系从句的教学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英语教师对英汉语关系从句的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影响英语关系从句的低产出乃至回避使用的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关系从句,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全面的掌握关系从句。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存在较远的心理距离是导致英语关系从句在中介语的低产出甚至回避使用的一个因素。2)中国学生回避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而总是使用较简单的句子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思。3)当要用英语表达说明原因、结果、让步等逻辑关系时,中国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更偏爱使用状语从句而较少使用兼有状语职能的关系从句。同样,当要用英语表达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时,学生会更偏爱使用含有并列连词的并列句而较少使用兼有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4)中国学生受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更容易习得英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特别是句子性关系从句。但由于中国学生对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区别认识不够,因此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产出较少。5)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关系从句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具有不同功能的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具有可预见性:学习者首先习得限制性关系从句,然后是一般性的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和句子性关系从句,最后是兼有状语或并列职能的关系从句。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内容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Origin of the research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Literary review of studies on RCs
  • 2.2 Literary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 2.2.1 Language transfer
  • 2.2.2 Contrastive analysis
  • Chapter 3 Form and function: a contrast of RC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3.1 A functional comparison of RRC and NRC in English & in Chinese
  • 3.1.1 RRC and NRC in English
  • 3.1.2 RRC and NRC in Chinese
  • 3.1.2.1 RRCs in Chinese
  • 3.1.2.2 NRCs in Chinese
  • 3.2 A formal comparison of RC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 3.2.1 Differences of RC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 3.2.1.1 The tree structure and the bamboo structure
  • 3.2.1.2 Relativizers: relative pronoun and “de”
  • 3.2.2 Similarities of RC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 3.2.2.1 NRC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redicate Clauses
  • 3.2.2.2 Sentential RCs in English and “zhe-clauses”in Chinese
  • 3.2.2.3 English SARCs and CRCs & “Chinese Clauses”
  • 3.2.2.4 Other similarity
  • 3.2.3 Conclusion
  • Chapter 4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learning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methods and design
  • 4.2.1 Research Design
  • 4.2.2 Subjects
  • 4.2.3 Method
  • 4.3 Testing materials
  • 4.3.1 Materials for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 4.3.2 Materials for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est
  • 4.4 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
  • 4.4.1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
  • 4.4.2 Results of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 4.4.3 Results of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est
  • 4.5 Discussion
  • 4.5.1 Psychotypology
  • 4.5.2 Strategic use of English RC: avoidance strategy
  • 4.5.3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I
  • Appendix II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 ——跨语言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