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祝敏青

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祝敏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颠覆与超越》,史铁生,阅读,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文献综述

祝敏青[1](2016)在《超越中的阅读审美体验——评鄢文龙的《颠覆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鄢文龙的《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以超乎寻常的阅读体验,引领读者倘佯在史铁生的语言世界,感受其修辞魅力。这部专着给读者以深度思考的启迪,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多学科交融视角的独特创新、深刻透彻的辩证理论体系建树、穷尽式的研究广度和深挖式的研究深度、充满诗意与文采的评论文字等方面。以"超越"解读"超越",独显魅力。(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伯海[2](2011)在《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活动的主干是审美体验,必须从生命活动与审美活动相贯通的观点来把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源发于现实的生命体验,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现实的生命体验并不等同于审美体验,需要下一番提炼与纯化的工夫,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这一从生命体验向体验生命的转型,亦即审美体验的生成。生成后的审美体验更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衍化过程,即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而审美活动的总体功能便在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之中充分显示出来。(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王姗[3](2008)在《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大限,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意义的虚无和个体彻底的、无可挽回的失败。它是人类一切恐惧的根源和诱因。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衍生成为了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对此在“虚无”的恐惧、对丧失自我价值的恐惧。在科技理性不断挤压人类感性生命空间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渴望超越时空的藩篱,迫切需要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来抵御内心深处的死亡恐惧。然而,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没有纯粹逻辑推理的明确性,我们无法通过科技理性去获得,唯有凭借审美体验去企及这个生命本体层。具有非功利性、同一性、精神指向性以及亲历性的审美体验能够帮助人类消解时间流逝的恐慌感、现世的虚无感和个体价值的失落感。人们通过审美体验,获得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高扬、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于是,我们执着于追求审美的体验,追求人生瞬间意义的生成。审美体验成为了人类抗拒死亡、克服死亡恐惧之路,这条路给了人类最高、最终极的美的精神享受。鉴于此,本文对审美体验对死亡恐惧的超越性这一美学问题作了一番探讨和论述,阐明审美体验是人类超越死亡恐惧之路,以彰显审美体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节,阐述了死亡恐惧产生的理性根据、衍生形式以及审美体验超越死亡恐惧的独特优越性;第二、叁、四章节,通过分析审美体验的非功利性、同一性、精神指向性以及亲历性等特点,着重阐述了审美体验以超越时空的藩篱、超越此在的“虚无”、超越个体存在困境等形式,超越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焦虑即死亡恐惧。在审美体验意义生成的瞬间,人们在精神上实现了刹那间的永恒,生命意义的生成和自我价值的确证,从而帮助人类克服了死亡恐惧;第五章节,通过对西方美学家们彼在论的融合分析,指出审美体验生成的彼在世界是一个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充满意义的超验世界。审美体验意义生成的瞬间,使个体生命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凭借此,人类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抵御内心深处的死亡恐惧,有了更多生的激情和动力。在此基础上,以中西方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体验中消解人生困境,克服死亡恐惧为例证,应证审美体验超越死亡恐惧的意义。由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拒斥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精神始终不渝地顾念着人生的意义,渴望着超越此在的无意义与有限境遇,飞升到意义充满、无限的永恒境界中去。这种飞升的渴望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实现。审美体验消解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恐慌感,帮助人类跨入了非时间领域,获得了永恒的瞬间;克服了人类对此在的虚无感,帮助人类生成一个完满的彼在,获得了充满意义的瞬间;消除了个体的失落感,帮助人类确证自我的价值,获得了永生的瞬间。审美体验是意义的瞬间生成。它可以使人在瞬间一瞥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的终极美,使人于瞬间超越此在的“不在”境遇,与意义、与“在”、与生命自身达到了浑然同一。尽管审美体验生成的意义瞬间短暂而虚幻,但却是人类重新走回生活的一种动力源——人们带着审美体验中生成的活的感性,心满意足地走回到他们注定要生存下去的严峻的现世人生,面对丧失自我完整性的危机,面对无法逃遁的死亡时不再惊慌失措。(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08-04-01)

王东阳[4](2007)在《审美体验之经验层面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体验一直作为美学、艺术心理学的一大热点被讨论着。对于审美体验的研究,人们往往满足于一般性的描述,缺乏对其经验层面的超越。本文试图对以往美学、艺术心理学关于审美体验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审美体验的超越性本质进行阐释和论述。本文认为审美体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艺术作品以及外界景象的心理感受和艺术家的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的本质来源于人的存在基础和世界的意义性,它以认识经验为质料并超越经验实在的局限而超越世界、超越自我。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生理意义上的活着,而是更为有意义的存在,是寻求生命意义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审美体验正是人存在本质的彰显,是对自由理想的终极追求的体现,是超越感受本身的心灵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15)

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美活动的主干是审美体验,必须从生命活动与审美活动相贯通的观点来把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源发于现实的生命体验,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现实的生命体验并不等同于审美体验,需要下一番提炼与纯化的工夫,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这一从生命体验向体验生命的转型,亦即审美体验的生成。生成后的审美体验更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衍化过程,即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而审美活动的总体功能便在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之中充分显示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参考文献

[1].祝敏青.超越中的阅读审美体验——评鄢文龙的《颠覆与超越》[J].宜春学院学报.2016

[2].陈伯海.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J].河北学刊.2011

[3].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4].王东阳.审美体验之经验层面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7

标签:;  ;  ;  ;  

审美体验与超越论文-祝敏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