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鼻腔外侧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口,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腔外侧壁论文文献综述
谢军,韩艳艳,李芳[1](2019)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1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患者采取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术。结果 10例患者按照Krouse分期法进行病变范围分期,3例T2位于上颌窦内侧部分和鼻腔;2例T3位于上颌窦外侧壁、3例T3位于上颌窦下壁外侧壁;2例T3位于上颌窦后壁,2例T3位于上颌窦上内侧壁及筛窦,均无恶变。术后随访10~36个月,无复发,术腔均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术后均无溢泪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进入上颌窦,充分暴露上颌窦各个位置,最大限度地保留下鼻甲、鼻泪管和鼻腔外侧壁黏膜,保留了鼻腔及泪道的功能;内移下鼻甲-鼻泪管黏膜瓣获得进入上颌窦的宽敞手术入路;在内镜直视下切除上颌窦病灶。为简单可靠的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入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熊章勉[2](2018)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及存活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究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及存活率。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即实验组;另一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进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指标、手术操作期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各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比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随访后,实验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显着,可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8年18期)
章华,覃艾球,高可雷,谢志海,张俊毅[3](2018)在《以筛前动脉为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在额窦后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 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苏跃,王中亮,曾珍[4](2015)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径路上颌神经切断治疗叁叉神经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手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痛的手术进路进行改良。方法对18例长期患有叁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痛的患者采取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后进入上颌窦,再进入翼腭窝内圆孔处切断翼腭窝神经和眶下神经。结果 18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进路上颌神经切除治疗叁叉神经痛方法好,术后创伤小。(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王伟,詹晓东,强化龙,程忠强[5](2015)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累及上颌窦病变患者中,1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4例,上颌窦真菌感染3例,上颌窦含牙囊肿2例)行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5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鼻腔上颌窦骨巨细胞瘤1例,上颌窦梭形细胞瘤1例)行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术中鼻内镜直视下进入上颌窦内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并处理鼻腔及其他鼻窦等病变。结果:随访半年以上,鼻腔外侧壁切开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病变无复发;鼻腔外侧壁切除患者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保留了鼻腔的生理功能;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视野显露较理想,在累及上颌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处理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冀永进,薛金梅,关芳灵,张艳廷,吕声锐[6](2015)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在上颌窦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术在上颌窦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均采取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术。结果:1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复发上颌窦后鼻孔息肉,1例鼻窦牙。术中见肿瘤或息肉均起源于上颌窦,上颌窦各壁均受累,前、内壁尤为明显。术后随访10~62个月,术腔均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术后均无溢泪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进入上颌窦,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及泪道的功能,为彻底切除鼻腔及上颌窦病灶提供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陈珂[7](2014)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上颌骨囊肿,根据囊肿的位置、大小及累及上颌窦的范围,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使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囊肿术腔黏膜于术后3个月上皮化,囊肿均无复发,术腔与鼻窦腔开窗口通畅。结论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符合微创手术的特征,满足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疗效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桂雄斌,佘志强,谢勇[8](2014)在《内镜鼻腔外侧壁入路翼腭窝良性肿瘤摘除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内镜鼻腔外侧壁入路行翼腭窝良性肿瘤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11例,行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肿瘤摘除术。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可在明视下剥离并完整摘除肿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术后无继发性出血,无鼻腔干燥感及鼻痛、头痛感,术后出现一过性患侧上颌闷痛感3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理检查为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鞘瘤3例,纤维血管瘤2例,多形性腺瘤1例。结论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行翼腭窝肿瘤摘除术,具有暴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4年09期)
撒志平,蒋淑萍[9](2014)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5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50例,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治疗。结果:本组50例患者手术时间(60.3±15.2)分钟,术中出血量(48.2±15.6)ml。经过4~24个月的回访,治愈46例(92.0%),好转3例(6.0%),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结论: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4年16期)
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10](2013)在《鼻腔外侧壁相关结构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结果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结论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鼻腔外侧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究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及存活率。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即实验组;另一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进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指标、手术操作期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各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比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随访后,实验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显着,可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鼻腔外侧壁论文参考文献
[1].谢军,韩艳艳,李芳.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9
[2].熊章勉.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效果及存活率分析[J].人人健康.2018
[3].章华,覃艾球,高可雷,谢志海,张俊毅.以筛前动脉为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在额窦后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8
[4].苏跃,王中亮,曾珍.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径路上颌神经切断治疗叁叉神经痛[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
[5].王伟,詹晓东,强化龙,程忠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
[6].冀永进,薛金梅,关芳灵,张艳廷,吕声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在上颌窦病变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
[7].陈珂.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
[8].桂雄斌,佘志强,谢勇.内镜鼻腔外侧壁入路翼腭窝良性肿瘤摘除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4
[9].撒志平,蒋淑萍.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5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
[10].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鼻腔外侧壁相关结构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
标签:鼻内镜; 鼻腔外侧壁切口; 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