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外伤性脑出血是外科常见疾病,该病病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且各种分泌物和呕吐物易被误吸入呼吸道,导致气道梗阻,引起缺氧加重脑水肿甚至窒息死亡。为保证呼吸道通畅,宜早期气管切开,改善通气。现将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关键词:外伤性脑出血;气管切开;护理
1临床资料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2-85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
2护理
2.1保持病室环境
将患者置于重症或单人间,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空气清晰,温度为22~24℃、湿度为50%-60%,必要时可用加温、加湿器。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min。定时通风,限制探视人员,陪护人员带口罩,防止交叉感染,紫外线照射时用纱布遮盖病人双眼。
2.2气管套管的护理
气管外套管固定要牢固,系带松紧度适宜,以容一指为宜,太紧可压迫颈部血管、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太松容易使气管套管在患者咳嗽、翻身时脱出,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的危险。术后第2天要调节外套管固定带的松紧。气囊应每隔4~6h放气1次,每次5~10min,注气5ml左右,防止气管局部持续受压,引起组织坏死。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上方、气管及咽喉部的分泌物和血液,以免误吸造成窒息。严格进行内套管的清洁消毒,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常规每6~8h进行1次清洁消毒。消毒前必须充分清洗套管,临床上金属套管常用煮沸消毒法,时间为水开后再煮30min;塑料内套管常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10分钟,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宜超过30min,长时间的分离易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堵塞气道影响通气。
2.3气管切口的护理
随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皮下气肿,缝线松脱等现象。气管切开处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一般情况下气管切开处每天更换纱布垫2次,被血液、分泌物浸湿的纱布随时更换,切口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
2.4翻身拍背及口腔护理
每日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也利于痰液排出,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呼吸,做好口腔护理,可减少分泌物淤积和微生物寄生,根据口腔PH值选用合适的口腔清洗液,每天2次,同时也要清洁鼻腔减少肺感染。
2.5吸痰的护理
病人出现咳嗽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听诊有痰鸣音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吸痰前先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正压进负压出,左右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为超过气管内套管1~2cm。口腔、鼻腔和气道内同时吸痰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同时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利于排痰。
2.6拔管护理
当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呼吸平稳、能自行咳嗽、分泌物较少、无肺部感染时,可先堵内套管1/3~1/2,观察24h,无呼吸困难者,可行全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呼吸平稳者即可拔管。拔管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思想顾虑及恐惧感。
2.7心理护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患者拔管请醒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耐心解释,使患者放松心情,保持平静,减少各项操作造成的紧张心理同时要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患者治疗期间要定时取痰液做细菌培养,根据
3.结果
本组60例成功拔掉气管套管,3例带气管套管出院,经精心护理,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引起缺氧或窒息,气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5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讨论
外伤性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呼吸功能障碍,行气管切开,能有效的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有效的呼吸管理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能预防感染、窒息、切口出血及套管脱出、堵塞等并发症。但是气管切开后,破坏了患者正常呼吸道的温、湿环境,气道直接暴露在周围环境下,冷空气和干燥气流进入气道不能充分温、湿化,粘膜干燥,分泌物滞留导致细菌侵入,再加上护理中的操作不当,使患者肺部感染机会增加,给患者的气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环境消毒处理好,然后把患者使用的被褥、枕芯消毒处理好,细菌检测达标,切断了环境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在采取雾化时,要使用温湿雾化机,对患者的气道起到了保温、湿化、抑菌的作用。同时利用人工鼻和新型泡沫敷料对开放的气道又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样不仅防止了氧气流失,保证了氧疗效果,而且减少了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的机会,减少了吸痰次数,减轻了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李翠霞,王慧芳.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36:14.
[2]程桂萍,侯莉凤,王翠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被褥、枕芯细菌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
[3]王筱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进展[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9,9(14):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