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初(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医院放射科432200)
【摘要】目的评价CT检查在临床诊断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CT与MRI检查分别同期进行,观测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确诊率。结果150例受试者中,经由CT检查确诊者139例,疑似诊断9例,漏诊2例,确诊率达92.67%,漏诊率为1.33%;而经MRI确诊的受试者有134例,疑似诊断11例,漏诊5例,确诊率为89.33%,漏诊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诊断子宫肌瘤的影像学方法中,CT与MRI均为可靠有效的方法,MRI的诊断率更高。尤其在多发及后壁肌瘤的诊断中,更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子宫肌瘤CT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09-02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CTandMRIexaminationintheclinicaldiagnosisofuterinefibroidsvalue.Methods:150casesofuterinefibroidswererespectivelyatthesameperiodCTexaminationandMRI,comparedtwomethodsofdiagnosis.Results:In150patients,CTdiagnosed139casesand9casesweresuspectedin,2miss,diagnosiswas92.67%andmisseddiagnosisratewas1.33%;MRIdiagnosed134casesandsuspectedin11cases,missed5cases,diagnosiswas89.33%,therateofmisdiagnosis3.33%.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Conclusion:CTandMRIexaminationisareliableclinicaldiagnosisofuterinefibroidsmethod,especiallyformultipleuterinefibroids.
【Keywords】UterinefibroidsCTMRIDiagnosis
子宫肌瘤常见于30以上的育龄妇女,约1/5均有潜存肌瘤,通常为平滑肌细胞增生而致,且多为良性,以肌壁间罹患肌瘤最为多见,其发生率近3/4[1]。该病多数经由B超或CT检查即可诊断,[2]早期检查确认后愈后较好,因此早期检查确诊、及时阻断治疗非常重要,而精准的诊断为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对病患的治愈与预后、避免复发及癌变意义重大[3]。笔者观测本院近2年收治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期的CT及MRI结果行相关性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50例,全部受试者行回顾性确诊,确定依据为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50例受试者年龄25-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经期紊乱、出血不规则、下腹坠胀疼痛、腰酸腰痛、甚至可触及的肿块等。所有患者均有良好依从性,且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所有受试者的影像学诊断资料提取源于同期分别进行的CT及MRI检查。
1.2.1以西门子Emotion128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层厚和层距均选为6mm,需薄层处理的选取3mm,必要时加行增强扫描。受试者逐渐充盈膀胱,并于扫描前口服2%泛影葡胺液500ml,充盈满意后,置入阴道充塞纱布卷,基线定位于耻骨联合上缘,逐层渐上行扫描,直至完全通过盆腔脏器以及病灶外缘。
1.2.2以GEsigna0.2T永磁型MRI机行磁共振检查,体位选取常规矢位、横断位进行扫描,必要时加扫冠状位扫描。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获取的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卡方检验衡量计量资料意义,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以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子宫肌瘤确诊分类回顾
150例受试者中,单发与多发性子宫肌瘤例数分别为36与114例;病例中大多数伴有子宫体积的增大,共120例,占总受试者的80%;其中容积变动幅度最大者达13.5cm×12.6cm×14.3cm,宫腔不均变形者23例,占受试者总数的15.33%,变形压迫导致宫腔消失者8例,占总人数的5.33%;最终导致宫体钙化者19例,占受试者总数的2.67%;观测所有受试者并发症,合并盆腔感染者21例,占总人数的14.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2例,占受试者总数8.0%,合并有卵巢囊肿者5例,占总人数的3.3%。
2.2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率比较见表1
表1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率表
组别确诊数(人)疑诊数(人)漏诊数(人)确诊率(%)
CT检查(n=150)1399292.67
MRI检查(n=150)13411589.33
注:由上表可见,CT检查确诊139例,疑诊9例,漏诊2例,确诊率为92.67%,漏诊率为1.33%;MRI检查确诊134例,疑诊11例,漏诊5例,确诊率为89.33%,漏诊率为3.3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子宫肌瘤为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肿瘤,多为良性,潜存率高,往往因月经异常或增生物压迫症状前来就诊。临床B超可以初步分诊,但确诊并给以手术方式指导仍以CT或MRI更优。
子宫肌瘤源于肌纤维的生长变性,故瘤体根部多连接宫体,粗细不等,分别向浆膜与黏膜下突起,形状不规则,少数瘤体生发于宫颈,植入宫内或膨出于阴道内,极少数起源于阔韧带[4]。笔者对150例受试者术前同期分别进行CT与MRI检查,被CT扫描确诊的受试者有13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外形改变,其中分叶状增大、轮廓变形者97例,由子宫内向外膨出者18例,实性肿块向内者24例,扫描可见增生物边界清晰,宫旁仍保有脂肪层,宫腔有不同程度的形状与容积改变;25例受试者的宫旁组织可观测到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在较为年前的受试者中有部分可以在子宫肌层内观测到囊性低密度区;19例患者观测到子宫肌瘤钙化样改变,CT扫描结果呈现子宫分叶状增大并伴钙化阴影,钙化带形状不规则,有斑点、片条状等。增强扫描结果发现,肌瘤组织与正常的子宫肌部均有较显著强化,强度均匀,证实肿瘤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细胞,肿瘤周围扫见低密度环,其位置与肿瘤外包膜同向。
笔者对所有受试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整理,发现CT检查与MRI检查确诊率相似(P>0.05),并无统计学差异。
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特点:MRI检查对于体积较小、潜存期的子宫小肌瘤具有较高精准度的判断,对肌壁间肌瘤、浆膜以及粘膜下肌瘤的判别更为清晰,同时甄别肌瘤的各样变性以及变性程度更精确[5];而CT扫描是以薄层断面融合为综合整体的影响,在对大小和位置的成像上清晰度稍低于MRI,但对肌瘤的形态、体积改变,宫腔形状、容积的变化,钙化病灶及各种合并症都可以进行清晰的显像,对多发性肌瘤计数,肌瘤附着部位以及内部组织结构观测明确,而在肌瘤继发性病变(如钙化、囊性变等)及邻近组织继发改变的观测更为详细[6],在临床中值得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波,崔?.低场MRI对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35(5):98-100.
[2]马凤华,赵泽华.巨大子宫肌瘤黏液变性的CT及MRI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10,3(19):38-40.
[3]何志明,谢雪梅,张紫寅.增强MRI和18F-FDGPET-CT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病灶诊断价值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3-5.
[4]张松山,武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15(18):176-178.
[5]王莉.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超声分析[J].吉林医学,2014,5(13):17-19.
[6]李贤华,莫华梅.子宫肌瘤36例CT表现与回顾性分析[J].吉林医学,2009,12(1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