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助字辨略》的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柴世森[1](2021)在《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文中研究指明《语助》是元代的一部汉语语法着作。长期以来,有关它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不过是"一种虚词词典",有的认为它"还不足以建立起一门‘汉语语法学’",有的认为它是"汉语民族语法学的雏形",等等。从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语助》,就可以发现它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经构建起了体现汉语语法特点的汉语语法学初步框架,成为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宣告汉语语法学史进入了初创时期,为汉语语法学的成熟之作《马氏文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宋楠[2](2021)在《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辞书作为一种高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其作为一种文献材料无论是对于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还是汉学研究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同时包含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性现象以及一词多音现象情况的“都”字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该字在汉语中义项较为繁杂,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属于必须掌握的初级词,且对于汉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较易出现偏误。根据“都”字在本文所涉及到的二十余本辞书中的收录情况,分别从义项及词条编写度进行分析,探讨对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启发与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涉及到的各本辞书收词特点及辞书大致情况做了介绍,具体分析了各辞书中“都”字的具体义项收录情况。第二章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汉-英类西人辞书中“都”字词条下用例的处理情况,将辞书用例分为词语类用例和短句类用例并进行了具体的整理分析,还对西人辞书中“都”字的英文对译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分析了“都”字在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中的具体词条编写情况,并与西人辞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两章分析内容,进一步提出对当代外向型汉语辞书的词条编写建议。晚清民国时期的西人辞书作为一种学习词典,由于其编写者为汉语非母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贴近汉语学习者的需要。现代由汉语母语者编写成的汉语学习词典,可能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无法准确预估,而西人辞书由于其编写者同时也是二语学习者,这一特性使得其可以为我国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孙冰倩[3](2020)在《《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衍绪草堂笔记》一书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此书的全文、语法着作、现代汉语教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基础,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衍绪草堂笔记》的语法术语、词类、句子和对后世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部分对《衍绪草堂笔记》的术语使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主要根据毕氏实字虚字的两大分类来分别理清每一类词中的具体使用的语法术语,研究毕氏在此文中使用的一些自命名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使用术语。经过分析对比得出,实字即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在毕氏书中主要指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虚字即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呆虚字即形容词;活虚字即动词;口气语助虚字和空活虚字即是副词、代词、连词等。第二部分在理解术语的基础上,主要是对《衍绪草堂笔记》一书的词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词类的划分、词的功能和毕氏的词法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词类的划分方面,主要是与同时代的《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的三本语法着作进行了比较。在词的句法功能方面主要是将毕氏关于词在句子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作比较,探究毕氏对于词的运用的科学性。本章节还对毕氏独特的句法观进行了总结,通过其句法观,也可展现毕氏关于词类研究的全貌。第三部分对《衍绪草堂笔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和造句方式分析。首先将毕氏文中所提到了的词组和句子归类,并且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每类句子的结构。通过对毕氏的对实字、呆虚字、活虚字在句子和词组中所充当的成分,与现代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在句子中所做成分的比较,发现其对于词类运用与现代汉语具有高度重合之处。文中对于毕氏句子的构造方式也进行了分类总结,其构造方式也非常接近现代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第四部分是关于毕氏《衍绪草堂笔记》一文的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毕氏的语法思想符合传统汉语实际情况;二是在符合古汉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毕氏也继承了古汉语写作基本方法和原则,这使得此书具有实用价值,并且此书对后世着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体现出本书的语法价值。
王碧伦[4](2020)在《钱泰吉年谱》文中研究表明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又号深庐,浙江嘉兴甘泉乡人。青年时屡困场屋,援例为校官,选为海宁州学训导。官海宁近三十年,晚年辞官后乡人留讲安澜书院数年。尤好校勘,校《史记》、两《汉书》近三十年。精校者目为《曝书杂记》三卷百五十余条,自道所得,成一家之言。着有《甘泉乡人稿》二十四卷余稿二卷等。所纂《海昌备志》,人称佳志。学界对于钱泰吉生平经历和交游情况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钱泰吉之子钱应溥所编《钱泰吉年谱》为研究钱泰吉生平的重要史料,但空白之处尚多。本年谱在钱应溥所作《钱泰吉年谱》的基础之上,致力于钱泰吉一生经历的再现,对钱泰吉的仕宦经历、交游唱和、文学与学术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为钱泰吉专人以及相关人物和资料的研究奠定基础。本谱为反映钱泰吉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将其人生分为四部分,再现钱泰吉早年辗转求学与屡困场屋(1791—1826)、为官海宁(1827—1844)、纂辑州志(1845—1852)以及晚年主讲书院与流亡江西(1853—1863),并将其交游经历贯穿其中。第一部分叙述钱泰吉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和科考经历;第二部分着重展现钱泰吉为官海宁的仕宦经历以及与海宁地区文人学者的交游;第三部分重点围绕钱泰吉主持编纂《海昌备志》的历程展开叙述;第四部分为钱泰吉晚年主讲安澜书院与太平天国背景下辗转流亡的过程。本谱以年份为纬,以人、事为经,试图在清代中晚期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还原钱泰吉的真实人生。
严月[5](2020)在《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文中指出对时间副词的研究源来已久,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时间副词的收录和探究有所争论。本文以中古时期的文献语料为研究对象,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实例,我们对中古汉语时间副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录,并且结合数量统计进行讨论分析。首先通过对语料进行切分、鉴别、统计,共统计出时间副词416个并进行4大系统分类,分别为时制时间副词、时体时间副词、表频副词和表序副词四大类,又分11小类详尽列举,对其中词条进行语义、语法特征的描述。通过绘制沿用上古/中古新生词目、频次和比例表格,发现归纳出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系统中古新生词比上古沿用词多、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系统中上古沿用词使用频数比中古新生词多、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系统时发展变化的三条规律。通过绘制沿用单音节/双音节词目、频次和比例表格,发现归纳出下面规律:中古汉语时间副词具有单音节时间副词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单音节副词大多数都是同一个词形具有多个不同意义;中古新产生的时间副词大多为双音节词;中古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方式已经已经比较完备;中古汉语的双音节词词形尚不稳定;中古汉语双音节词语具有低频偶现的现象。最后探究中古新生时间副词语法化过程,从而揭示出时间副词历时变化途径和机制。
马钺[6](2020)在《《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语气词是表达主观情感态度的虚词。《荀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诸子专题性论辩散文的代表。《荀子》华美浑厚、长於立论,《韩非子》峻峭犀利、长於驳论。两书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既有共同之点,也有相异之处。《荀子》《韩非子》不同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语气词的运用有一定关联。从类型和数量上看,《荀子》使用27种语气词,4083次语气词,词频为5.42%;《韩非子》使用13种语气词,4229次语气词,词频为3.98%。《韩非子》使用语气词的种类和频率均不及《荀子》,这与韩非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法家的流派风格有一定关联。从句法角度上看,两书句首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均可置於单句句首和复句句首,差异为语气词“夫”在《荀子》中除可置於陈述句之外,还可置於疑问句和反问句,句法位置灵活多变,表达情感丰富,而在《韩非子》中语气词“夫”只能用在陈述句句首。两书句中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可置於单句和复句中,差异为个体语气词的使用差异。如,语气词“也”、“焉”在《荀子》中可置於多项并列成分之後,用於列举事项,具有间隔停顿的作用等。两书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可置於单句句末和多种类型的复句句末,差异体现在语气词在不同类型复句中的使用频率,反映出作者的用语习惯和风格特徵。从语用角度上看,两书句首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位於发语之端,对句子的语气、主观情感的抒发、篇章的衔接、话题的标记与转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差异为《荀子》中句首语气词“夫”形成固定形式“夫是之谓”起帮助总结的作用。两书句中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具有停顿、舒缓语气、拉长语调、标记话题、标示语义未完、使所述内容结构清晰等作用。差异为因受到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影响产生独用语气词“兮”、“维(惟、唯)”、“邪”等。两书个体语气词的语用特徵存在差异。两书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用在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帮助表达陈述、判断、确认、解释等语气,抒发作者主观情感、完句结句的功能。用在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疑问、加强语气、表达主观情感的作用。用在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抒发感叹之情的作用。两书差异体现为语气词在不同复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修辞角度上看,两书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具有增加音节,凑词足句,构成对偶、排比句式,帮助说理等作用。《荀子》中语气词多构成排比句组,将列举事例、观点陈述、正反对比通过铺排的形式陈说,使说理层次分明,逻1严密。《韩非子》语气词多在说理中重复使用,形成锋芒毕露、气势逼人、不可阻挡的论辩风格。
王晓静[7](2019)在《钱泰吉《曝书杂记》治学思想与文献学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泰吉,字辅宜,出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逝世于同治二年(1863)。十八岁时以经义古学第一名的成绩补嘉兴县学学生,善于经义之学。三十五岁时弃举为官,选授为海宁州学训导。后致力于经史之学,收藏古籍、校勘古书、勘正讹误,成为了钱泰吉一生的主要工作。终其一生,钱泰吉撰写了许多文章,特别是《曝书杂记》关于他读书、校书、藏书的心得体会,在江浙一代广为流传,享誉海内。本论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对钱泰吉及其《曝书杂记》进行研究。首先,是对钱泰吉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平和《曝书杂记》的编纂流传的研究。钱泰吉所处时代,正处于考证学发展最顶峰时期,且治学思想由清初的“务实”“经世致用”转变为乾隆、嘉庆时期的“实事求是”“稽古不问今”。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达于最高潮,考据学兴起,学者们专注于古籍的考证、校勘、辑佚等工作。道光以下,今文经学盛行,考据式微,学者往往借古言今,比附政治;此外,由于条件的充分成熟,清代藏书风气亦十分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私家藏书家往往互通有无,治学和藏书相互影响,学术氛围十分浓厚。面对上述的学术背景,钱泰吉在治学方面,兼采众家之长,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版本校勘之学,摒弃学派偏见,考证严谨亦注重文章义理,重汉学亦重宋学。藏书丰富的他借对部分藏书的评论,把自己的治学思想融入其中。《曝书杂记》现有二卷单行本,后钱泰吉又续编第三卷,并入《甘泉乡人稿》中,又刻入《别下斋丛书》《式训堂丛书》等书中。其次,《曝书杂记》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治学思想,是本篇论述的重点所在,亦是创新之处。它始终体现着“俾子弟知向学之方尔”的教育理念。本文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其治学思想:经学之法、诗文之法、字学之法、教育之法,身为州学训导二十余年的钱泰吉有着丰富的教育学子的经验,此外,钱泰吉在继承前人治学方法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曝书杂记》以子孙后代向学之人为直接读者,介绍所藏书籍,娓娓道来,传授作者个人的读书感想和学习理念。最后,作为读书笔记的《曝书杂记》,其文献学价值不容忽视。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从《曝书杂记》的藏书价值、版本学成就、校勘学成就几方面进行论述。书中提到有诸多书籍,钱泰吉会娓娓道来其得书由来,表达自己的藏书理念,并评判一书版本之优劣,比较不同版本,勘正讹误错衍皆有理有据,不会望文生义。钱泰吉《曝书杂记》中记载校勘《史记》、《元文类》等书,对后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李璐笛[8](2019)在《《经传释词》“语助”类虚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王引之《经传释词》(文中简称《释词》)中“语助”作爲研究对象,对书中“语助”类虚词逐一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梳理,了解“语助”类虚词在王氏经学研究中的作用及价值,借以管窥当时的虚词、语法研究状况。本文主体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作者、版本、体例等几方面简单介绍《释词》;二是对王引之虚词理论的总结;三是介绍本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四是分析本文研究价值和意义;五是指明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对《释词》所释之“词”及其相关的“辞”“语词”“语助”等几个术语的内涵比较,由此引出对“语助”类虚词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释词》“语助”类虚词的具体分类研究。收集《释词》中关於“语助”的解释、説明,归纳总结“语助”类虚词的上下位关系和相关关系,以理解“语助”类虚词在训诂实践中的作用价值。第四部分由《释词》“语助”类虚词研究引起的对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扩展思考,即通过分析总结《释词》中语言学角度语法萌芽现象,倡导古汉语研究应该立足于本体实践。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概述本文的研究情况,并指出研究不足。
彭国泰[9](2017)在《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助字辨略》是清代学者刘淇所撰的虚词训释专着,近30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其中专题性研究又可分为基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其基本情况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存在视角类似、重复研究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研究视角的选择和研究深度的提升两方面入手。
杨敏[10](2017)在《《支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尔雅》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词典史上的开山之作。正因为《尔雅》在词典史、训诂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後人模仿《尔雅》内容体例,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着作,使专门研究雅书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从《尔雅》、《广雅》到《比雅》、《埤雅》、《尔雅翼》、《别雅》等,学术界对这些颇有影响并具有一定特色的雅书进行的研究全面而深入。清代乾嘉年间浙江镇海刘灿所编着的《支雅》也是一部具有一定特色的雅学着作。笔者认为,对这部清代儒生所编撰的不被人重视的雅书进行研究,尤其在体例编排、词汇学和训诂学方面,都是可以有新的发现的。传统的雅书或者只是训释经传类词汇与一般常见名物词汇,或者只是专门训释名物的专业词汇。《支雅》的不同之处在於,不仅汇聚了以上两类传统雅书的特色,而且明确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对它作全面深入地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本书作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支雅》这部雅书及其作者、目前学术界对此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此论文写作方法与研究意义作出说明。第二章主要对《支雅》体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支雅》的编排体例、各篇目具体内容的介绍,以归纳、统计的方法研究这部雅书中所出现的释义术语。第三章主要对《支雅》虚词进行研究。通过对刘灿所列出的36类文言虚词进行详细论证,并将其与刘淇的虚词研究着作《助字辨略》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出虚词的分类名称较刘淇更为科学之处。同时对36类虚词进行了释义研究,指出了虚词研究的创新点。对列出的五组异文同义与五组流俗剥文进行考释与分析,并讨论《支雅》虚词研究的特色与局限。第四章主要对《支雅》实词进行研究。通过对同义词的辨析、名物词的分类注释研究,探讨刘灿实词研究特色与其局限性。第五章主要对《支雅》中存在释义问题的31个词条进行辨证,并作出订正。
二、论《助字辨略》的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助字辨略》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2)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辞书中单字“都”的处理情况 |
第一节 义项间的横向对比 |
第二节 义项间的纵向对比 |
小结 |
第二章 双语辞书中“都”字用例的处理情况 |
第一节 双语辞书中中文用例的编录情况 |
第二节 双语辞书中副词“都”在句例中的英译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西人辞书对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的启示 |
第一节 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对西人辞书的传承与完善 |
第二节 现代外向型汉语辞书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西人辞书对外向型汉语辞书编写的启示 |
第四节 外向型汉语辞书“都”字词条设计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各辞书中“都”字字形、字音情况 |
附录2 “都”字实词义项(名词、动词、形容词) |
附录3 “都”字虚词义项(叹词、副词、介词) |
附录4 “都”字其他情况义项 |
附录5 “都”字词类例证及其英译 |
附录6 “都”字短句类例证及其英译 |
致谢 |
(3)《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衍绪草堂笔记》语法术语 |
第一节 实字 |
一、魂魄实字 |
二、子字、母字 |
第二节 虚字 |
一、呆虚字 |
二、活虚字 |
三、口气语助虚字 |
四、空活虚字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衍绪草堂笔记》词类 |
第一节 词类的划分 |
一、词类的划分思想 |
二、词类的划分方法 |
第二节 词的句法功能 |
一、实字的句法功能 |
二、虚字的句法功能 |
第三节 毕氏词法观 |
一、实字词法观 |
二、虚字词法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衍绪草堂笔记》句子 |
第一节 句子结构分析 |
一、单层呆句 |
二、双层呆句 |
三、合成句 |
四、活句 |
第二节 句子的造句方式 |
一、根据词类的功能造句 |
二、固定格式造句 |
第四章 毕氏《衍绪草堂笔记》的价值 |
第一节 科学的总结了近代汉语语法现象 |
一、注重词类实际运用 |
二、继承了古汉语作文原则 |
第二节 对后世语法着作具有影响 |
一、对传教士汉语着作具有影响 |
二、对《马氏文通》字类划分具有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钱泰吉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凡例 |
谱前 |
一、传略 |
二、家传 |
三、世系表 |
正谱 |
卷一 乾隆五十六年至道光六年 |
卷二 道光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 |
卷三 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二年 |
卷四 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 |
谱余 |
附录 |
一、述赞 |
二、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 |
三、清史稿·文苑传三·钱泰吉传 |
四、清史列传·文苑传四·钱泰吉传 |
五、甘泉乡人稿序 |
六、藏书纪事诗·钱泰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系统(上) |
第一节 表时副词—时制 |
第二节 表时副词—时体 |
第二章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系统(下) |
第一节 表频副词 |
第二节 表序副词 |
第三章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使用情况 |
第一节 中古单音节时间副词使用情况 |
第二节 中古双音节时间副词使用情况 |
第三节 中古双音节时间副词使用规律 |
第四章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的来源与产生 |
第一节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的来源 |
第二节 中古沿用上古和新生时间副词的特征 |
第三节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产生方式 |
第四节 时间副词产生机制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语气及语气词概述 |
二、《荀子》《韩非子》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荀子》《韩非子》句首语气词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句首语气词“夫” |
第二节 句首语气词“X+夫” |
第三节 《荀子》独用的句首语气词 |
第二章 《荀子》《韩非子》句中语气词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句中语气词“也” |
第二节 句中语气词“焉” |
第三节 句中语气词“乎” |
第四节 句中语气词“夫” |
第五节 《荀子》独用的句中语气词 |
第三章 《荀子》《韩非子》句末语气词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陈述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
第二节 疑问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
第三节 感叹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
第四节 《荀子》独用的句末语气词 |
第四章 《荀子》《韩非子》连用语气词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荀子》《韩非子》共有的连用语气词 |
第二节 《荀子》《韩非子》各自独有的连用语气词 |
第五章 《荀子》《韩非子》语气词与语言风格 |
第一节 《荀子》《韩非子》语气词的使用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
第二节 《荀子》《韩非子》语言风格影响语气词的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後记 |
(7)钱泰吉《曝书杂记》治学思想与文献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钱泰吉的生平交游与《曝书杂记》的体例及版本 |
第一节 钱泰吉的生平交游与时代背景 |
一、钱泰吉的生平 |
二、钱泰吉的交游 |
三、钱泰吉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曝书杂记》的着录体例与版本流传 |
一、《曝书杂记》的着录体例 |
二、《曝书杂记》的版本流传 |
第二章 《曝书杂记》的治学思想 |
第一节 “用心为法”:经学之法 |
一、夏课专诵六经 |
二、多读细读六经 |
三、读经独具至性 |
四、治经用心为法 |
第二节 “熔铸唐宋”:诗文之法 |
一、作诗养生为上 |
二、学诗“熔铸唐宋” |
三、写诗以心会心 |
第三节 “《说文》为宗”:字学之法 |
一、读经当先正音 |
二、字学《说文》为宗 |
三、慎用古文奇字 |
四、罗列名家书籍 |
第四节 “学必有方”:教育之法 |
一、求学必有师承 |
二、读书修身修业 |
三、日课劳逸结合 |
四、立身清白无愧 |
第三章 《曝书杂记》的文献学价值 |
第一节 《曝书杂记》的藏书思想 |
一、钱泰吉藏书来源 |
二、钱泰吉的藏书思想 |
第二节 《曝书杂记》的校雠学成就 |
一、版本学成就 |
二、校勘学成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经传释词》“语助”类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经传释词》概况 |
1.1.1 作者 |
1.1.2 版本 |
1.1.3 体例 |
1.2 王引之关於实词虚词的划分及认识 |
1.2.1 词类分虚实两大类别 |
1.2.2 虚词与语音存在联系 |
1.2.3 虚词影响句法结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经传释词》之“词”的界定 |
2.1 由“词之‘某’”管窥“词”的内涵 |
2.1.1 可对译爲“某”的“词之‘某’” |
2.1.2 不可对译爲“某”的“词之‘某’” |
2.2 词、辞、语词和语助辨析 |
2.2.1 词和语词辨析 |
2.2.2 词和辞辨析 |
2.2.3 词和语助辨析 |
3 《经传释词》“语助”类虚词的分析 |
3.1 《经传释词》对语助的相关解释 |
3.1.1 语助无实义 |
3.1.2 语助不能承上文,不同於“承上之词” |
3.1.3 语助可以帮助构词 |
3.2 语助的上下位关系 |
3.2.1 语助属於词、辞、语辞 |
3.2.2 语助包含词之“惟”、语词之“惟”、词之必然、词之终、语中助词、问词之助、转语词、发声、句中语助、句末语助 |
3.2.3 助语是对语助语法作用的解释之语 |
3.3 “语助”类虚词的相关关系 |
3.3.1 句中助词、语助之“有”、发声助属於语助 |
3.3.2 言之助、助语词、助句辞、语已及助句之辞是“语助”类虚词 |
3.3.3 辞助、词助属於虚词 |
3.4 语助的作用价值 |
3.4.1 语助概括了虚词中难以划归的类 |
3.4.2 语助强调了虚词“助语”的用法 |
4 王引之《释词》与近代语法研究 |
4.1 《释词》训诂学实践下的语法学研究 |
4.1.1 朴素的语法描写 |
4.1.1.1 语法位置描写 |
4.1.1.2 语法作用描写 |
4.1.1.3 用法情况描写 |
4.1.2 注意到固定搭配 |
4.1.3 指出连文 |
4.2 汉语语法研究要立足自身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字辨略》的研究现状 |
(一) 《助字辨略》的综合性研究 |
(二) 《助字辨略》的专题性研究 |
1. 基于内部视角的研究 |
(1) 关于《助字辨略》的性质界定问题 |
(2) 关于刘淇虚词观问题的研究 |
(3) 对《助字辨略》所收录的虚词和引据的研究 |
(4) 对《助字辨略》训释形式的研究 |
(5) 对《助字辨略》成就与不足的评价 |
(6) 与其他同类专着的对比研究 |
2. 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 |
二、《助字辨略》的研究展望 |
(10)《支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刘灿及其《支雅》 |
第二节 《支雅》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支雅》体例及内容 |
第一节 《支雅》的编排体例 |
第二节 《支雅》的具体内容 |
第三节 《支雅》的术语体系 |
第三章 《支雅》虚词研究 |
第一节 虚词研究略述 |
第二节 《支雅》虚词的分类 |
一、《支雅》虚词概况 |
二、虚词分类对比研究 |
三、《支雅》虚词的分析与再分类 |
第三节 《支雅》虚词的释义 |
一、36类虚词释义 |
二、异文同义与流俗剥文 |
第四节 《支雅》虚词研究的特色和局限 |
一、虚词研究的特色 |
二、虚词研究的局限 |
第四章 《支雅》实词研究 |
第一节 《支雅》同义词研究 |
一、同义词的相关概念 |
二、《释人》《释兵》篇同义词统计及辨析 |
第二节 《支雅》名物词研究 |
一、名物与名物词 |
二、《支雅》名物词研究 |
《释舟》篇 |
《释车》篇 |
《释物》篇 |
第三节 实词研究特色及局限 |
第五章 《支雅》释义辨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四、论《助字辨略》的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J]. 柴世森.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1(01)
- [2]二语学习者视角下的西人辞书研究 ——以单字“都”及其构词用例为例[D]. 宋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衍绪草堂笔记》语法研究[D]. 孙冰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4]钱泰吉年谱[D]. 王碧伦. 南开大学, 2020(04)
- [5]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严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D]. 马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钱泰吉《曝书杂记》治学思想与文献学价值研究[D]. 王晓静.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经传释词》“语助”类虚词研究[D]. 李璐笛. 辽宁大学, 2019(01)
- [9]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J]. 彭国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7)
- [10]《支雅》研究[D]. 杨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