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济转型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非均衡等原因,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幅度或大或小的波动现象。为防止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现象,中国政府在2004年提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期望通过调控土地供给以稳定宏观经济的增长。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以风险控制为视角,对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在非均衡理论体系中,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是一种常态。一个市场的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必然会影响另一个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从而引起整个市场体系的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生存理论认为,市场体系或经济系统的非均衡状态在一定的生存域内是可以生存且能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而市场体系或经济系统的非均衡程度一旦超过生存域的范围,若再任其演进则市场体系或经济系统必将演化进入“死亡区域”。基于这一逻辑,要维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如资本、劳动力、土地以及消费等市场运行的非均衡程度必须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内。因此,政府宏观调控或干预的实质是采用价格、数量或价格与数量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各类市场的非均衡程度,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生存域内,从而降低社会总有效供给与社会总有效需求的非均衡程度,以维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在非均衡理论与生存理论的框架下,基于风险控制的视角,从土地市场状态的表征与土地市场的状态判断两个方面建立模型,对全国与区域层面的土地供给政策的调控方向与政策“力度”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风险控制的视角下,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操作层面的目标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形势,结合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土地供给政策的各种手段调控土地供给的数量,从而将全国层面与区域层面的土地市场运行的非均衡程度保持在系统可生存的适度非均衡区域内。(2)在现阶段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基本前提下,中国土地市场适度非均衡区域初步确定在上限0.1、下限-0.1的阈值内,符合土地市场的客观实际。而上限0.05、下限-0.05的阈值则更适合未来发育比较成熟的土地市场。(3)在全国层面上,以-0.1≤Z≤0.1为土地市场适度非均衡区域的上、下限阈值,在1987年~2005年这19年间,土地供给政策的方向是适当减少土地市场中土地供给的数量,其土地供给减少量在理论上约为2312.402km2;自2003年以来,政府实施的“紧缩型”土地供给政策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紧缩“力度”未能将土地市场的非均衡度保持在-0.1≤Z≤0.1的适度非均衡区域。(4)根据土地利用效率,将全国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区域。其中,Ⅰ级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黑龙江、山东、吉林、河北、广西和辽宁等13个省份;Ⅱ级区域包括重庆、江西、湖南、安徽、湖北、陕西以及海南等7个省份;Ⅲ级区域则包括云南、四川、山西、内蒙古、河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西藏等11个省份。(5)在区域层面上,以-0.1≤Z≤0.1为土地市场适度非均衡区域的上、下限阈值,在1994年~2005年的12年间,Ⅰ级区域的13个省份,土地供给政策的方向是适度减少土地供给的数量,其减少的土地供给量在理论上为265.011km2;而其它两大区域的土地市场运行则处于适度非均衡区域。现阶段土地供给政策的调控重点应该放在处于土地利用效率Ⅰ级区域的13个省份,其土地供给政策的方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是适度紧缩,从而将该区域土地市场运行的非均衡度保持在上、下限阈值为0.1与-0.1的土地市场适度非均衡区域内。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表索引图索引1 绪论1.1 选题背景与依据1.1.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中国宏观调控领域的创新1.1.2 中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尚处于探索阶段1.1.3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细化研究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奠定了基础1.1.4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学术界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国外可借鉴的相关研究进展2.1.1 国外对土地与经济增长的可借鉴研究进展2.1.2 国外对土地市场的可借鉴研究进展2.1.3 国外对土地政策的可借鉴研究进展2.1.4 国外研究述评2.2 国内对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研究进展2.2.1 2004年以前涉及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研究回顾2.2.2 2004年以后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研究进展2.2.3 国内研究述评3 土地供给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及其参与调控的风险分析3.1 基本问题 I:中国转型期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3.1.1 中国转型期的概念界定3.1.2 中国转型期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3.2 基本问题 II:土地供给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3.2.1 土地供给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动态关系——以浙江省为例3.2.2 土地供给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3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风险分析3.3.1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3.3.2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特殊性3.3.3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风险及其控制3.4 本章小结4 风险控制视角下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4.1 理论基础:非均衡理论与生存理论4.1.1 非均衡理论4.1.2 生存理论4.2 风险控制视角下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4.2.1 土地市场状态的表征: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框架4.2.2 土地市场状态的判断标准构建:基于生存理论的框架4.3 本章小结5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I:风险控制视角下的总量政策分析5.1 土地市场运行的描述性分析:1987—20055.1.1 土地供给总量5.1.2 土地供给结构5.1.3 土地供给价格5.2 中国土地市场的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分析5.2.1 中国土地市场发展回顾5.2.2 中国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评价5.2.3 中国土地市场的阶段特征5.3 土地市场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全国层面5.3.1 土地市场非均衡分析模型的构建5.3.2 土地市场非均衡模型的参数估计5.4 历年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全国层面5.4.1 土地市场的非均衡度的估算5.4.2 历年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5.5 本章小结6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II: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区域政策分析6.1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视角的区域划分6.1.1 数据包络分析法与模型6.1.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与求解6.1.3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划分6.2 土地市场非均衡分析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区域层面6.2.1 不同区域土地供给的描述性分析6.2.2 不同区域土地市场非均衡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6.3 历年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区域层面6.3.1 土地利用效率 I级区域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6.3.2 土地利用效率 II级区域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6.3.3 土地利用效率 III级区域的土地市场状态及其供给政策分析6.4 本章小结7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反思:基于风险控制视角的分析7.1 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问题分析7.1.1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历程回顾7.1.2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成效与问题7.2 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改进7.2.1 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操作层面目标7.2.2 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7.2.3 保障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关键制度改进7.3 本章小结8 研究总结与展望8.1 研究总结8.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 作者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土地供给政策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 土地市场论文; 数量调控论文;
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风险控制的视角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