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问题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山东省莱西市滨河小学266600

数学课堂教学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当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创设富有趣味性、针对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运用问题解决进行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学与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学”与“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灌输,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倾向于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简单思维。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题战海术的过重负担,更使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被动、消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走到了更高境界——素质教育。世界各国都把教育认同于“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将来不教也会学,这是一种从属关系。然而,我们不可否认它的依赖性。在教从属于学的前提下,学又要依赖于教。那种单纯地认为教是传,教就是讲,教就是灌,是违背学生认识规律的。教首先是正确的引导,教师有义务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欲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指导,为使学生掌握学习本领,为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习进步的促进者。教服从于学、服务于学,应使每个学生会学、善学。正确理解学与教的关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

二、问题教学关键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问题。

1.创设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即问题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来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避免出现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从学生角度来说,问题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2.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即问题的设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去探求。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计的问题要应给学生自己想象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研究创造的欲望,让学生充分而舒展地表达、发散、创新。

4.问题的设计应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及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等问题让学生彻底了解,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因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一种直接的、内心产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伴随学习责任的产生,学习的责任才能真正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自主,从根本上解决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就要根据课的内容给矛一定的刺激。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3、30、300”,问:这三个数相等吗?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教师在此设置的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疑惑:三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用等号连接?此时,教师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同时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教师一一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三个数稍作变化再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回答:3米=3.0米=3.00米……教师又问:刚才像3米、3.0米、3.00米……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标签:;  ;  ;  

运用问题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