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研究 ——兼对“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的考察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研究 ——兼对“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的考察

论文摘要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好坏是决定一切问题的关键和从事其它建设的根本前提。然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农村的发展不能重蹈城市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农村的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分析农村地区污染源的基础上,提炼出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本文由5个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交待了研究的背景:国家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和农村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的建立既适应了国家的发展趋势,又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接着,从可持续发展相关思想、农村发展之路、生态农业和生态农村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农村生态环境在文中的意思是:包括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在内的农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总体。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可以从生态系统和灰箱系统两个方面进行评判。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农业现代化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得不到处理、禽畜粪便污染加剧、乡镇企业污染突出、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这些污染大多是由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这两个方面造成的。第三章: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设计。首先,分析了都江堰流域的概况及特征,为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然后,提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农业生产污染可分为四类:化肥、农药、有机废弃物和农用膜,这些污染可以通过复合肥和有机肥、低残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发酵、可降解农用膜等物品或技术的使用得到相应的处理,这些处理方式可概括为生态农业;农民生活污染可分为两类: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这些污染可以通过开展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得到处理,这两种处理方式可概括为文明生活。这些对策的实施都依赖于农村人口、沼气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农业、环境教育、素质教育、市场和政府这9大要素,把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就构建出了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接下来,提出了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评价体系,用以对流域内已经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行评估。第四章:对安龙项目村的考察。“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是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选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村,项目村位于成都近郊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在评价体系的指导下,笔者对项目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为4类,分别用以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安龙项目村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未建立起来、项目持续性不容乐观、项目参与度影响巨大、硬件设施地区分布不均、参与者年龄差异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三条建议:增加硬件设施数量、构建和谐氛围、注重品牌建设。第五章:讨论。本文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将传统的对生态农业的研究扩展到对包括生态农业和文明生活在内的生态农村的研究,为都江堰流域农村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该模式对其他类似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不足在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的分析,倾向于9个要素的独立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分析较少;对于由乡镇企业产生污染,模式未提出相应的对策;整篇论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薄弱;对模式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较少;受调研时间及掌握材料的限制,本文对安龙项目村的分析深度还不够。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的构建需要在全面分析农村的污染源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不涉及乡镇企业污染及城市污染的前提下,农村地区的污染物主要是:农药、化肥、有机废弃物、农用膜、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只有对这些污染物无一遗漏地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完成模式的构建。(2)市场和政府两个因素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模式影响巨大。农村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其输入包括物质材料、能源、信息、政策、资金等,其输出主要是产品与服务。这就决定了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任何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农村外的因素,所以,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引入了市场和政府两个外界因素。(3)农村人口是模式中的能动因素。农村人口是模式的承担者,硬件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出了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生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依赖于农村人口。(4)经济效益是模式能否持续的关键。生态农业是模式的关键,对于大多数农村人口而言,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村开展生态农业,必须保证农村人口从生态农业获得的收益至少能弥补模式从一般农业获得的收益,才能激励农民持续开展生态农业。本文的特点在于:(1)从整个农村的角度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忽视了农民生活所带来的大量污染,本文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2)可操作性强。本文是一篇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强的文章。在模式设计的过程中,处处考虑农村地区的特征及农民的需求。(3)从微观入手。本文的分析以村为对象,提出模式也以村为实施对象。(4)分析法与综合法综合运用。运用分析法把农村的污染源分为6大类,以便于研究;运用分析法把治污对策分为9大要素;运用综合法把各要素组合起来,构建出模式。(5)模式评价体系与模式紧密结合,并且评价体系简单,通过对农民的调查即可完成,方便而实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可持续发展相关思想
  • 1.2.2 农村发展之路
  • 1.2.3 生态农业及生态农村
  • 1.3 思路
  • 2.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2 农村生态环境评判标准
  • 2.2.1 生态系统标准
  • 2.2.2 灰箱系统标准
  • 2.3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2.3.1 农业现代化污染严重
  • 2.3.2 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得不到处理
  • 2.3.3 禽畜粪便污染加剧
  • 2.3.4 乡镇企业污染突出
  • 2.3.5 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
  • 2.4 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农业生产
  • 2.4.2 农民生活
  • 3.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设计
  • 3.1 都江堰流域概况及特征
  • 3.1.1 都江堰流域概况
  • 3.1.2 都江堰流域基本特征
  • 3.2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 3.2.1 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 3.2.2 模式的要素设计
  • 3.2.3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 3.2.4 模式实施步骤
  • 3.3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评价体系
  • 3.3.1 硬件指标
  • 3.3.2 持续性指标
  • 3.3.3 自然资源指标
  • 3.3.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评价体系
  • 4. 对安龙项目村的考察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村概况
  • 4.1.2 项目设立背景
  • 4.1.3 项目实施团队
  • 4.1.4 项目设计思路
  • 4.1.5 项目目标
  • 4.2 安龙项目村调查结果
  • 4.2.1 沼气池
  • 4.2.2 灰水处理+生态厕所
  • 4.2.3 垃圾处理
  • 4.2.4 有机农业
  • 4.2.5 其它
  • 4.3 安龙项目村调查结果分析
  • 4.3.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未建立起来
  • 4.3.2 项目持续性不容乐观
  • 4.3.3 项目参与程度影响巨大
  • 4.3.4 硬件设施地区分布不均
  • 4.3.5 参与者年龄差异大
  • 4.4 对安龙项目村的建议
  • 4.4.1 增加硬件设施数量
  • 4.4.2 构建和谐氛围
  • 4.4.3 注重品牌建设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研究 ——兼对“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