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

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

论文题目: 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兰秀锦

导师: 郑有良

关键词: 小麦,节节麦,双二倍体,穗发芽抗性,细胞遗传,分子标记,基因克隆

文献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之一,D染色体组的供体种,广泛分布于小亚细亚、里海、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和中国等地。通过形念学,同工酶和种子贮藏蛋白变异,以及RFLP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发现,节节麦遗传变异类型远比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变异丰富;并推测在由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天然杂交、自然加倍进化成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过程中,参与普通小麦起源的节节麦的遗传变异相当有限。节节麦在生物和非生物抗性方面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如:抗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眼斑等病害和抗黑森瘿蚊、抗蚜虫、螨虫、根结线虫以及抗冻、耐盐、抗干热胁迫和抗穗发芽等。 本研究对利用长休眠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杂交,通过染色体工程技术,人工合成了双二倍体(RSP),并对该双二倍体(RSP)进行细胞学、形态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与分子标记,以及低分子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分子克隆进行了研究。 以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兰麦(Triticum turgidum L.,2n=28,AABB)为母本与长休眠的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2n=14,DD)杂交,杂种F1植株经0.05%秋水仙碱处理后获得矮兰麦—节节麦双二倍体(2n=42,AABBDD),取名为RSP。根尖细胞学观察为42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小麦穗发芽评价及其抗性遗传(文献综述)

1 穗发芽的危害

2 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因素

2.1 物理因素

2.2 生化因素

2.3 种子化学成分

2.4 细胞质

2.5 环境因素的影响

3 穗发芽抗性的遗传

3.1 母体效应

3.2 遗传分析

3.2.1 多基因效应

3.2.2 主效基因遗传

3.2.3 基因定位

3.2.4 分子标记

3.2.5 小麦种子休眠在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研究

4 抗穗发芽育种

4.1 穗发芽的鉴定方法

4.2 穗发芽抗性的资源筛选

4.3 抗穗发芽的育种方法

4.4 育种实践的成效及问题

第二章 RSP的人工合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二倍体获得

3.2 细胞学观察与育性测定

3.3 双二倍体的形态及农艺性状

4 讨论

第三章 RSP及双亲酯酶同工酶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矮兰麦同节节麦的酯酶同工酶比较

3.2 双二倍体(RSP)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4.讨论

第四章 RSP穗发芽抗性表现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RSP的抗穗发芽特性

3.2 RSP与其它小麦基因型的比较

4.讨论

第五章 RSP穗发芽抗性遗传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RSP杂交后代的穗发芽抗性遗传

3.2 穗发芽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第六章 RSP抗穗发芽的染色体定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七章 RSP抗穗发芽基因SSR标记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穗发芽抗性的分离

3.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3 抗穗发芽基因的分子作图

4.讨论

第八章 RSP的LMW-GS基因克隆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目的片段回收与T-载体克隆

3.2 序列相似性比较

3.3 序列分析与比较

4.讨论

第九章 RSP抗穗发芽基因的育种利用初报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RSP×绵阳11”后代表现

3.2 “RSP×YY2”后代表现

3.3 “RSP×88-1643”的后代表现

4.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小麦2A染色体抗穗发芽主效QTL鉴定与候选基因挖掘[D]. 朱玉磊.安徽农业大学2017
  • [2].小麦抗穗发芽基因TaMFT-3A新功能标记开发和TaPTF1表达特性及分布规律分析[D]. 赵良侠.安徽农业大学2017
  • [3].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杨燕.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4].小麦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α-淀粉酶基因遗传分析[D]. 刘泽厚.四川农业大学2014
  • [5].玉米穗发芽突变体和小粒突变体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D]. 陈岩.中国农业大学2017
  • [6].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Vp-1B和AIP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高东尧.吉林大学2010
  • [7].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苗期监测研究[D]. 吴琼.吉林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利用特异小麦资源创制育种新材料及其遗传评价[D]. 康厚扬.四川农业大学2008
  • [2].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Vp-1B和AIP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高东尧.吉林大学2010
  • [3].转基因小麦抗穗发芽特性的分子鉴定、遗传分析与抗性机理研究[D]. 李志岗.山西农业大学2004
  • [4].小麦遗传转化参数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 武丽敏.四川农业大学2005
  • [5].小麦抽穗期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分析[D]. 宋彦霞.四川农业大学2005
  • [6].反义TrxS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生理生化作用与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D]. 周苏玫.河南农业大学2006
  • [7].小麦种子休眠性的ABA反应蛋白分析及QTL定位[D]. 张海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 [8].小麦异源六倍化过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D]. 张连全.四川农业大学2007
  • [9].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杨燕.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10].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发掘与验证[D]. 张春利.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标签:;  ;  ;  ;  ;  ;  ;  

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