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建筑形态“软化”特征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作者: 袁姗姗
导师: 张颀,庞志辉
关键词: 形态,软化,影像,分形,虚拟现实,复杂科学,动态之形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与执著地、坚定地信奉现代主义的年代相比较,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影像不断自我衍生和繁殖的巨大威力促使建筑师自觉地思考这种文化状态下建筑的存在状态。而相应的建筑形体也表现得令人耳目一新,更可以说是对传统笛卡尔坐标系的强烈冲击。这种反叛“强形体”和“单一几何形体”的“软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形体向多维、塑形、流动、无定形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的造型艺术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样它作为一种形体风格在建筑领域也十分活跃。基于这份活跃,作者探讨了建筑形态“软化”后面的必然——当代审美意识的“软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本文第二、三、四章)。并通过分析当代建筑师中具有“软化”特征的作品,试图对其手法加以总结(本文第五、六章)。在全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科交叉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突破狭义的建筑学,在学科交叉中寻求建筑创作的原创性,给传统建筑学中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提供新的思路,从而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启示。
论文目录:
第一章:绪章——研究问题说明
1.1 研究的缘起
1.2 相关概念的廓清及限定
1.3 研究的现状、主旨、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审美“软化”趋势——反叛以往的单一形体,追求艺术审美情趣
2.1 分析思考——美学内涵的软化
2.1.1 审美价值观的软化——多元并存
2.1.2 审美情趣的软化——个性、俚俗
2.1.3 审美信息的软化——模糊、消解
2.2 “软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第三章 影像文化的冲击——建筑表达信息的手段从理性抽象走向感性具像
3.1 影像文化的话语权特征
3.1.1 影像作为文化而存在
3.1.2 影像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3.2 信息——建筑与影像的契合点
3.2.1 从建筑表述的内容来看
3.2.2 从建筑表达信息的手段来看
3.3 影像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
3.3.1 R·文丘里的符号与设计理论
3.3.2 “媒体屋”的研究
3.3.3 卷起来的显示器
3.4 影像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3.4.1 影像作为建筑成果的传播媒介
3.4.2 运用影像中的光电技术来装饰建筑夜景
3.4.3 利用影像的大众娱乐性来增添空间情趣
第四章 先锋学科的支持——提供建筑造型软化趋势的强足动力
4.1 先锋科学技术与建筑学的关系
4.2 形体的解放——分形几何学对设计的拓展
4.2.1 分形几何学科概论(Fractal Geometry)
4.2.2 分形几何与尺度、韵律
4.2.3 分形几何对已有建筑的分析
4.2.4 分形几何与新的建筑形式观
4.3 空间的解放——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
4.3.1 虚拟现实(VR)技术概念与特征
4.3.2 国内外建筑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
4.3.3 虚拟现实技术推进建筑的创新
4.3.4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4.4 复杂科学与复杂建筑形态
第五章 现代主义系统内部的背离——实例的佐证
5.1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局限
5.2 汤姆·梅恩对现代建筑温和的背离
5.3 激进的FRANK O.GEHRY
5.4 伦佐·皮亚诺的“软高技”
5.5 R·文丘里——反对抽象的建筑
5.6 Greg Lynn 的理论——动态之形
第六章 建筑形态软化手法的总结与分类
6.1 用透明、半透明等现代材料构成多层次立面,以丰富视觉效果
6.2 对单一几何形体的消解,使建筑轻量化
6.3 对强形体进行切割、解体
6.4 利用影像、符号对建筑表面进行包裹,增大建筑表皮的信息传达量
6.5 使用拓扑几何学的原理对建筑变形,使之更具有动态、不定、有机、仿生的特性
6.6 景观引入立面
6.7 通过交叉设计实现流动空间
6.8 致力于“非物质”的东西来构筑建筑新形象
6.9 运用曲线、曲面等异形建筑界面
6.10 巧借遮阳板、雨蓬、女儿墙、屋顶、片墙、楼梯等建筑元素对体块进行裂解
6.11 在环境中消解的手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24
参考文献
- [1].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及环境优化设计[D]. 王春燕.安徽工业大学2017
- [2].风环境影响下的我国季风气候区公共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 袁靖智.北京交通大学2018
- [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研究[D]. 陈颖.青岛理工大学2017
- [4].基于风环境的建筑形态参数化生成方法研究[D]. 李沛雨.大连理工大学2017
- [5].建筑的“位置”[D]. 马迅.东南大学2017
- [6].地域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创作研究[D]. 刘丽丽.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 [7].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方法研究[D]. 刘春阳.重庆大学2010
- [8].基于建筑形态学的复杂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策略研究[D]. 王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 [9].基于多维视角的“非常规对称”建筑形态布局研究[D]. 李关笑魁.郑州大学2015
- [10].中国传统沿水建筑形态初探[D]. 熊琳.湖南大学2001
相关论文
- [1].非线性建筑空间解析[D]. 穆清.大连理工大学2006
- [2].建筑形态“弱化”现象研究[D]. 夏阳.重庆大学2007
- [3].建筑形态的发生[D]. 张玉函.昆明理工大学2007
- [4].建筑形态中“面”的建构研究[D]. 陈剑秋.重庆大学2007
- [5].变异——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 邓凌云.重庆大学2004
- [6].极少主义倾向建筑的形式与技术研究[D]. 郑翔敦.天津大学2005
- [7].视觉文化介入当代建筑的阐述[D]. 卜骁骏.清华大学2005
- [8].地域建筑形态特征研究[D]. 邱亦锦.大连理工大学2006
- [9].演变中的有机建筑形态解析[D]. 张广媚.大连理工大学2006
- [10].建筑透明特征研究[D]. 程伟.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