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面孔所传达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孔识别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从本质上了解面孔加工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解释许多与面孔识别有关的现象,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人类视觉加工的模式和规律。目前,面孔识别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现有的面孔识别外显加工的研究已经证实面孔识别具有和物体识别不同的特异性效应。如倒置效应、表情效应、性别效应和熟悉性效应等。然而,现实生活中人对面孔的识别很少有纯粹的意识加工过程,更多的表现出内隐性,单纯地仅靠外显的研究手段很难全面地说明面孔认知过程中的复杂加工机制。因此,采用无意识加工范式探讨面孔识别的认知加工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名人和陌生人面孔为实验材料,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面孔识别的无意识加工特性。共包含四个系列实验。实验一采用快速闪现刺激和选择性注意研究范式,设置低认知负荷(字符串的颜色判断)和高认知负荷(字符串的靶字符搜索)两种条件,探讨认知负荷对面孔识别无意识加工持续时效的影响。同时考察面孔无意识加工对姓名的启动效应及姓名对面孔识别的启动效应。实验二采用掩蔽实验范式,探讨了两种SOA下内隐语义匹配任务和外显的面孔特征匹配任务中的启动效应。实验三和实验四采用重复启动实验范式,通过控制面孔重复呈现的时间间隔,分别考察了名人、熟悉的同班同学及陌生人的正倒立面孔的重复启动效应。综合四个实验的结果及相关讨论,本研究支持以下结论:1、面孔的无意识知觉对名字再认存在启动效应,而名字对面孔识别的熟悉性判断不产生启动效应。认知负荷不会对名人面孔的无意识加工效果产生影响。面孔的无意识加工具有较长的记忆时效。2、外显的面孔特征匹配和内隐的语义分类任务中均存在重复启动效应。启动量的大小受掩蔽和SOA共同影响。内隐任务中,SOA只对无掩蔽条件的启动量起调节作用。掩蔽并未阻断面孔的语义信息,面孔识别的内隐加工更多的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存在概念驱动效应。外显任务中,SOA只对重复出现的面孔的启动量起着调节作用。掩蔽阻断了面孔的知觉信息,影响了面孔的特征匹配任务。3、熟悉面孔的重复启动有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而不熟悉面孔仅仅存在知觉启动。知觉和概念驱动的联合异化了面孔识别的过程。概念驱动效应大于知觉驱动效应。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文献综述1.1 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1.1.1 认知取向的面孔识别研究1.1.2 计算机模式识别取向的面孔识别研究1.2 面孔识别的模型及其修正1.2.1 双路线模型1.2.2 NBC模型和ABC模型1.2.3 Bruce-Yong的面孔识别认知模型1.2.4 IAC模型1.2.5 动态双重路线模型1.2.6 分布性神经系统模型及修正1.3 无意识加工研究的实验范式1.3.1 从人工语法范式到序列学习范式1.3.2 从任务分离范式到加工分离范式1.3.3 Stroop色词干扰任务变式1.3.4 IAT范式及其变式1.3.5 掩蔽的实验范式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2.1 研究的出发点2.2 反思与问题的提出2.2.1 面孔无意识加工认知负荷效应的争论2.2.2 面孔识别无意识加工熟悉性效应的争论2.2.3 面孔识别无意识加工重复启动效应的争论2.3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假设2.3.1 研究的主要问题2.3.2 实验假设2.4 研究范式2.5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2.5.1 理论价值2.5.2 实践价值第3章 实验研究3.1 实验1 认知负荷对面孔识别无意识加工的影响3.1.1 实验目的3.1.2 研究方法3.1.3 结果与分析3.1.4 实验讨论3.1.5 实验结论3.2 实验2: 面孔重复启动的外显和内隐加工特性研究3.2.1 实验目的3.2.2 研究方法3.2.3 结果与分析3.2.4 实验讨论3.2.5 实验结论3.3 实验3 基于知觉和概念驱动分离的面孔重复启动效应3.3.1 实验目的3.3.2 研究方法3.3.3 结果与分析3.3.4 实验讨论3.4 实验4 基于知觉和概念驱动分离的面孔重复启动效应3.4.1 实验目的3.4.2 研究方法3.4.3 结果与分析3.4.4 实验讨论3.4.5 实验结论第4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4.1 综合讨论4.1.1 面孔识别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分离4.1.2 面孔识别的认知负荷效应4.1.3 面孔识别的重复启动效应4.1.4 面孔识别的熟悉性效应4.1.5 面孔识别的倒置效应4.2 主要研究结论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4.4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面孔识别论文; 内隐加工论文; 认知负荷论文; 掩蔽论文; 重复启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