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

论文摘要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近半数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引起的广泛发生于世界各水稻产区的主要真菌病害,由于病原菌致病性的高度分化,使得对稻瘟病很难有效控制。长期的实践证明,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稻瘟病有效防治最有用的办法。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外源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已成为一条新途径,利用该技术可向现有栽培品种中导入外源抗病基因而不受种属限制,拓展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籼稻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品种类型,与粳稻相比,大量籼稻品种具有较差的组培特性和低转化效率,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籼稻育种上的应用。抗稻瘟病基因Pi-d2在水稻根、茎、叶中均为组成型表达,编码的蛋白其氨基末端含有一个17个氨基酸的胞外结构域信号肽和信号识别区,羧基末端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区,中间为一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可能是一类新的抗病基因。本研究首次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i-d2基因转入籼稻品种蜀恢527和粳稻品种中花11中,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GUS活性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建立了适合于蜀恢527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初步得到了对稻瘟病抗性提高的水稻材料,为水稻及其它禾本科植物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受体材料、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蜀恢527、蜀恢498、中花11和台北309四个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分别为88.7%、87.5%、91.4%和96.0%,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分别为78.5%、75.3%、85.1%和86.3%。对四个水稻材料而言,总体表现为幼胚出愈率高于成熟胚,粳稻出愈率高于籼稻。2.建立了适合籼稻品种蜀恢527遗传转化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培养基NMB中添加2.0 mg/L 2,4-D有利于蜀恢527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MS+2.0 mg/L 6-BA+2.0 mg/L KT+0.25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继代两次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部分干燥处理分化前的愈伤组织有利于分化。3.抗性愈伤率和出苗率是影响转基因效率的主要因素,尤以后者的影响最大。在实验中发现,蜀恢498经过潮霉素筛选后虽然能得到大量的抗性愈伤组织,但是分化成苗很困难。4.转Pi-d2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以不同水稻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作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的三种不同表达载体(pCB6.3kb、pCB5.3kb、pZH01-2.72kb)导入水稻中,最终共得到292株再生植株,对其进行目的基因的PCR检测,有176株显示为阳性,其中蜀恢527有87株,蜀恢498有1株,中花11有37株,台北309有51株。对Pi-d2基因进行了RT-PCR分析,结果表明Pi-d2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表达。5.对转基因植株T1代的潮霉素抗性分析表明,蜀恢527和台北309分别有64.6%和68.2%的株系表现3:1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表明外源基因多数是以单位点形式整合。6.转基因植株稻瘟病抗性提高。对25个独立转基因株系的T1代植株接种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生理小种ZB15的抗性提高,病斑大小和数量减少,抗性呈孟德尔和非孟德尔分离。目的基因三种表达载体在受体中所表现的对ZB15的抗性无明显差异。7.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无显著可遗传变异。对转基因水稻当代及T1代的重要农艺性状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的插入和组培过程可能导致受体的一些农艺性状的变异,但绝大多数是不可遗传的,在后代中能够恢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Ⅰ 文献综述
  • 1.水稻稻瘟病的研究概况及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 1.1 稻瘟病菌的生物学基本特征
  • 1.2 稻瘟病菌侵染宿主的基本过程
  • 1.3 稻瘟病生理小种研究
  • 1.3.1 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
  • 1.3.2 稻瘟病菌致病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研究
  • 1.4 稻瘟病致病的分子机制
  • 1.5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 2.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 2.1 常规抗病育种
  • 2.2 生物技术育种
  • 3.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3.1 抗病性基因工程
  • 3.1.1 抗病毒病害基因工程
  • 3.1.2 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 3.1.3 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
  • 3.2 改良品质
  • 3.3 抗虫性基因工程
  • 3.4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3.5 抗逆性基因工程
  • 3.6 创造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 3.7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
  • 3.8 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 4.水稻转基因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4.1 农杆菌介导法
  • 4.2 基因枪转化法
  • 5.籼稻基因工程抗病育种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5.1 籼稻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5.1.1 转化率低
  • 5.1.2 转基因沉默
  • 5.1.3 外源基因的低效表达
  • 5.1.4 生物安全性问题
  • 5.2 对水稻抗病机制了解不够
  •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Ⅱ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株和质粒
  • 1.3 培养基成分
  • 1.3.1 适用于水稻的培养基
  • 1.3.2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 1.4 重要试剂及溶液
  • 1.4.1 常用抗生素、激素及其工作浓度
  • 1.4.2 重要试剂
  • 1.4.3 重要溶液
  • 1.5 重要仪器设备
  • 2.试验方法
  • 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和继代
  • 2.1.1 水稻幼胚培养
  • 2.1.2 水稻成熟胚培养
  • 2.1.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2.2 植株再生
  • 2.2.1 分化培养基试验
  • 2.2.2 部分干燥处理试验
  • 2.3 愈伤组织对潮霉素(Hyg)的敏感性试验
  • 2.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2.4.1 菌的活化与制备
  • 2.4.2 共培养转化
  • 2.4.3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 2.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2.5.1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2.5.2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验
  • 2.6 GUS组织化学染色
  • 1代的潮霉素抗性试验'>2.7 转基因植株T1代的潮霉素抗性试验
  • 1代的稻瘟病抗性鉴定'>2.8 转基因植株T1代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 2.8.1 病原菌产孢子培养
  • 2.8.2 稻瘟病接种及鉴定
  • 2.9 转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
  • Ⅲ 结果与分析
  • 1.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胚性细胞诱导及保持
  • 1.1 各种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1.2 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1.3 愈伤组织胚性细胞的保持
  • 2.植株再生
  • 2.1 部分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2.2 不同分化培养基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分化率的影响
  • 3.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4.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植株再生
  • 5.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5.1 PCR鉴定
  • 5.2 RT-PCR分析
  • 5.3 报告基因的检测
  • 1代潮霉素抗性分析'>5.4 转基因植株T1代潮霉素抗性分析
  • 1代植株的稻瘟病抗性'>5.5 T1代植株的稻瘟病抗性
  • 6.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考察
  • Ⅳ 讨论
  • 1.籼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优化
  • 2.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优化
  • 2.1 转化受体的选择
  • 2.2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4 筛选剂浓度的确立
  • 3.转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
  • 4.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
  • 5.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