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剖剂,吸水倍率,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
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张定军,白雪,陈玉娴,吴彦飞,李宪文[1](2018)在《多层组装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氧化叁铁(Fe_3O_4)、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丙烯腈(AN)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沉淀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的磁性凝胶微球调剖剂P(AA-AM-AN)/Fe_3O_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P(AA-AM-AN)/Fe_3O_4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调剖剂的吸水溶胀性能,探讨了其在模拟地层环境条件下的堵水调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具有超顺磁性的P(AA-AM-AN)/Fe_3O_4复合微球可实现磁性分离回收处理.由于疏水性聚丙烯腈的存在,所制备的磁性微球调剖剂具有良好的运送特性.当m(AN)∶m(P(AA-AM)/Fe_3O_4)为1.25∶1时,P(AA-AM-AN)/Fe_3O_4的吸水性能最优,吸水倍率高达82.8 g/g.另外,P(AA-AM-AN)/Fe_3O_4的吸水倍率随油藏地层水温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也,张会良,张会轩,董丽松[2](2016)在《聚合物基磁性复合微球的研究近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复合功能材料,由于具有纳米尺寸、超顺磁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诸多优点,受到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无机磁性粒子的制备方法和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分类,主要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传统制备方法和涌现新方法新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各种制备磁性聚合物微球方法的优缺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本文也介绍了磁性聚合物微球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领域,并对高分子微球未来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红红[3](2015)在《功能化磁性碳基/聚合物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化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是指含有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功能化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已在细胞分离、生物工程、污水处理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本论文制备了具有超顺磁性、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基团密度高的功能化磁性碳基-聚合物微球复合材料,将其对电极进行修饰并对生物小分子进行电化学检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化学共沉淀的方法合成Fe3O4,粒径约为11 nm。选用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十一烯酸纳(NaUA)、α-烯烃磺酸钠(AOS)、聚乙二醇400(PEG400)分别对磁性纳米粒子Fe3O4进行表面改性,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对Fe3O4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磁流体包覆层的形成机理以及分散性,及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用量对磁流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衍射仪、透射电镜等仪器对Fe3O4纳米粒子和磁流体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用NaUA对Fe3O4表面改性后的磁流体的粒径更好,经NaUA包覆Fe3O4磁流体在水中能够稳定分散。从TEM图片可以看出,经NaUA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分散均匀,有效阻止了纳米粒子间的团聚。TG曲线进一步说明了单双层包覆磁流体的机理,单层、双层表面活性剂修饰纳米粒子的NaUA用量为5%、12%。VSM结果表明,经NaUA修饰的Fe3O4磁流体具有超顺磁性,纯Fe3O4的饱和磁化强度为49.18 emu/g,经NaUA改性的纳米Fe3O4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为44.34 emu/g。2、采用无皂乳液方法成功合成了Fe3O4/P(St-GMA-NaUA)复合高分子磁性微球。磁性微球的合成条件:表面修饰有反应型NaUA的纳米磁流体用量25mL、单体比例St/GMA=3.5(质量比)、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6 h。FT-IR、XRD测试表明,成功合成了Fe3O4/P(St-GMA-NaUA)复合高分子磁性微球。TEM图片显示Fe3O4/P(St-GMA-NaUA)磁性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壳层的厚度比较薄,磁含量较高。TG测试结果显示,磁含量为25.3%。磁性聚合物微球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25.23emu/g,磁滞回线没有出现磁滞现象。3、采用改进的Hummer方法合成GO,然后用表面活性剂DNS-86对GO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出Fe3O4在石墨烯表面均匀分散的功能化磁性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FT-IR、XRD测试表明,成功合成出氧化石墨烯,其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具有亲水性,能够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成功的将Fe3O4包覆到石墨烯的表面,合成出的功能化磁性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表面含有环氧基团,具有亲水性。TEM图片显示合成的氧化石墨烯具有单层结构,Fe3O4在石墨烯的表面能够均匀分散,这提高了复合材料整体的比表面积、官能团密度,也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磁响应性。4、用功能化磁性碳基-聚合物微球复合材料对电极进行修饰得到修饰电极Fe3O4/GNS/MPCE/Pt。研究了AA和DA在修饰电极(Fe3O4/GNS/MPCE/Pt)上的电化学行为,讨论了不同扫描速率、缓冲溶液的pH对AA和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扫描速率是100 mV s-1,PBS的pH=6.5时,AA在Fe3O4/GNS/MPCE/Pt电极上的电流响应最强;扫描速率为100 mV s-1,PBS的pH=7时,DA在Fe3O4/GNS/MPCE/Pt电极上的电流响应最强。AA在1×10-6 mol/L~1.4×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出限为0.805μmol/L;DA在1×10-6 mol/L~1.4×10-4 mol/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出限为0.086μmol/L。研究结果表明,用直接涂膜法制备功能化磁性碳基-聚合物微球复合膜修饰电极(Fe3O4/GNS/MPCE/Pt)的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该修饰电极Fe3O4/GNS/MPCE/Pt能有效、快速地检测出AA或DA。(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05-28)
范少勇,黄科棣,唐清美,黄志荣,艾凡荣[4](2013)在《肿瘤治疗用Fe_3O_4/P(NIPAAm-co-Am)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磁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磁性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磁热效应,来实现对Fe3O4/P(NIPAAm-co-Am)复合微球温度的控制,以达到肿瘤热疗与化疗联合治疗的目的。主要研究了交变磁场作用下复合微球的磁热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P(NIPAAm-co-Am)复合微球具有很好的超顺磁性,且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具有很好的磁热效应,其磁热效应可以通过调节微球的浓度、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因素来调控,以适应不同应用场合需求。(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3年S2期)
潘妙蓉[5](2013)在《含硼酸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表征及糖蛋白分离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又一个新的前沿和热点。蛋白质糖基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翻泽后修饰,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上有着显着影响,但由于目前的生物质谱技术对于低丰度的糖蛋白/糖肽的分析无能为力,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难题,许多糖蛋白/糖肽的分离富集技术应运而生。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由于具有高磁响应性、制备简单、结构粒径可控等优势,也被广泛研究以及应用于糖蛋白/糖肽的分离和富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围绕糖蛋白的分离富集展开,研究了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相关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首先采用改进的溶剂热法制备了亚微米级单分散的磁性Fe304粒子,并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物混合方法、反应时间以及反应物FeC13的用量,实现Fe304粒径在90~370nm范围内可控。然后利用稀硝酸溶液对磁性Fe304粒子进行快速洗涤,除去粒子外表面因被环境氧化而失磁/失活的部分,提高磁性Fe304粒子的反应活性。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磁性Fe3O4@SiO2复合微球,硅层厚度约27nm、粒径为280±15nm的磁性二氧化硅微球具有较高的磁饱和强度(52.9emu/g);同时二氧化硅壳层的厚度也可以通过调节前躯体正硅酸乙酯(TEOS)的加入量,实现在10~70nm范围内可控。(2)利用Fe3O4@SiO2微球具有良好磁响应性的特点,使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在二氧化硅表面进行修饰,使磁性Fe3O4@SiO2微球表面带上双键,然后以Fe3O4@SiO2-MPS为种子,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MGD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将含硼酸的单体对乙烯基苯硼酸(VPBA)分别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苯乙烯(St)在磁性微球表面共聚,通过调节投料单体MMA:VPBA和St:VPBA的比值,制备得到了不同单体配比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Fe3O4@SiO2@P(MMA-co-VPBA)系列和Fe3O4@SiO2@P(St-co-VPBA)系列。这些磁性聚合物微球都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较窄的粒径分布和较高的磁响应性。其中,当MMA:VPBA和St:VPBA均为1:1时,所制得的微球单分散性最好,并且具备较高的磁响应性,可以在磁铁作用下快速富集,并在简单震荡下重新均匀分散于介质中,具有作为快速分离富集材料的潜力。(3)将制备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应用于糖蛋白的分离中,聚苯乙烯(PS)由于具有非特异性吸附,会影响聚对乙烯基苯硼酸(PVPBA)对于糖蛋白的选择性吸附,所以不适合用St作为共聚单体进行糖蛋白分离,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糖蛋白没有非特异性吸附,所以MMA可以用来作为VPBA的共聚单体,来分离糖蛋白。接着,针对Fe3O4@SiO2@P(MMA-co-VPBA)系列中单分散性最好、吸附能力相对最强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Fe3O4@SiO2@P(MMA-co-VPBA)-50研究了不同pH值和吸附时间对于糖蛋白分离的影响,找到了分离糖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最优条件:环境pH值8.4左右、吸附时间40min以上。并进一步将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Fe3O4@SiO2@P(MMA-co-VPBA)系列置于糖蛋白HRP和非糖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混合介质中,进行糖蛋白分离纯化实验,通过SDS-PAGE电泳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由MMA和VPBA共聚得到的Fe3O4@SiO2@P(MMA-co-VPBA)微球(最高HRP的吸附量为7.63mg/g,糖蛋白吸附效率为77.5%)比纯VPBA均聚得到的Fe3O4@SiO2@PVPBA微球(HRP吸附量为7.16mg/g,吸附效率为69.9%)分离效果更好一些。总体上,为解决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低丰度糖基化蛋白的分离、富集、鉴定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颖有效的研究手段和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01)
涂伟霞,夏海虹[6](2012)在《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堵水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结构稳定、纳/微米级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可用作深度调剖驱油剂和堵水剂。表征分析了微球内磁性二氧化硅无机内核和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聚合物外壳的复合结构。室内评价试验表明,该聚合物复合微球具有很好的水溶胀性、耐温耐盐性,并具有一定的封堵能力,适于注水井深部调剖;同时,该聚合物复合微球具有超顺磁性,作为选择性调剖堵水剂,不仅在其突破油层随采出液携出时可实现磁性分离,而且适于在生产油井内进行磁性堵水,是一种具有潜质的新型调剖堵水剂。(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2年05期)
夏海虹[7](2012)在《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堵水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调剖堵水技术是针对注水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使用的新技术,聚合物微球技术具有很多优点,能够满足“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殊要求,实现逐级深部调剖堵水,在聚合物微球内添加磁性无机组分,将会使磁性聚合物微球具有两个应用特性:一个是作为磁性堵水剂用于生产油井内,提高油层采收率;另一个是作为调剖驱油剂用于注水井内,如果被挤入油层随采出液携带出,可进行磁性分离处理。本文制得了一种新型的调剖堵水用磁性聚合物微球,由核-壳型Fe_3O_4@SiO_2磁性无机组分和聚丙烯酰胺-丙烯酸或者聚丙烯酰胺有机组分复合而成,并试验分析了其溶胀性、流变性、封堵性以及磁性分离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后用SiO_2进行表面修饰得到核-壳型Fe_3O_4@SiO_2粒子,经KH-570改性后采用分散聚合法在Fe_3O_4@SiO_2磁性颗粒存在下分别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单体或者仅以丙烯酰胺为单体制得两种磁性聚合物微球PAMAA/Fe_3O_4@SiO_2和PAM/Fe_3O_4@SiO_2。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的表征测试结果说明,制得的PAMAA/Fe_3O_4@SiO_2和PAM/Fe_3O_4@SiO_2微球为微米级,形成了很好的复合结构,都具有超顺磁性。2、研究了溶液的盐度、溶胀温度以及溶胀时间对磁性聚合物微球溶胀性能的影响,PAMAA/Fe_3O_4@SiO_2微球和PAM/Fe_3O_4@SiO_2微球都具有较强的耐温抗盐能力,结构稳定,溶胀12天后粒径都能膨胀至初始的6倍左右。3、用流变仪测试磁性聚合物微球形成分散体系后的流变性,当剪切速率恒定在600s~(-1)时,PAMAA/Fe_3O_4@SiO_2微球分散体系是依时性流体,且属于震凝性流体,而PAM/Fe_3O_4@SiO_2微球分散体系则是非依时性流体;PAMAA/Fe_3O_4@SiO_2和PAM/Fe_3O_4@SiO_2分散体系在低剪切速率条件下都表现为拟塑性流体,在中等剪切速率条件下都表现为涨塑性流体,在高剪切速率条件下都表现为近似牛顿流体。4、用微孔滤膜试验分析了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PAMAA/Fe_3O_4@SiO_2复合微球的封堵能力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溶胀4天时,封堵能力最强。5、利用磁铁测试了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磁性分离效果,结果表明,能够利用外加磁场容易地将微球从分散体系中分离出来。(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2-06-11)
宋肖洁[8](2011)在《功能性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及其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单分散功能性聚合物微球以及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类微球在染料吸附、药物释放、生物分离以及固定化酶等领域的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在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研究中,磁性复合微球的研究制备则受关注,主要是磁性有机-无机复合微球同时具有无机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响应性和有机高分子的功能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方便、高效的从介质中快速分离出目标物质并且对分离物质的损伤小,这对细胞分离及一些生物大分子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此研究背景下,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多种不同官能团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磁性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以及它们在染料吸附和DNA分离上的应用而展开,具体涉及无皂乳液聚合制备Poly(St/DVB/GMA)单分散微球以及利用巯基-环氧点击化学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从而制备了带有不同功能基团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基于表面带有-COOH和-NH2的两种聚合物微球,我们还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并尝试了其在DNA分离上的应用。具体结果如下:(1)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oly(St/DVB/GMA)表面带有环氧基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研究了不同加料方法对微球表面环氧基团密度和分布的影响。然后利用巯基-环氧点击化学,使用巯基乙胺,巯基乙醇,巯基乙酸对微球表面进行修饰,得到了表面含有氨基、羟基、羧基的功能性微球,并用TEM和光散射对各种微球进行了表征。接着考察了表面带有-NH2和.-COOH微球对酸性橙和甲苯胺蓝的吸附能力,实验发现染料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且对染料的吸附容量很高。含-NH2微球对酸性橙的最大吸附量为398 mg/g,含-COOH微球对甲苯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416 mg/g。(2)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首先利用含-COOH的单分散微球为模板,通过原位化学沉淀的方法合成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壳层,采用VSM及TEM对复合微球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然后利用含-NH2的单分散微球和柠檬酸钠改性的Fe304通过正负电荷作用成功将Fe3O4纳米粒子沉积的在单分散聚合物微球表面,进一步包覆硅层制备了磁性二氧化硅复合微球。最后,综合比较了两种磁性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形貌和对DNA吸附的差异。从吸附DNA结果来看,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对DNA的吸附量相当,都在16mg/g左右。综合研究表明,利用正负电荷吸附的界面沉积效果较好,而且此种方法简单,容易控制,并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合成微球的磁含量,复合微球对DNA的分离效果也十分优异。(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15)
任琦,陆婷,陈明清[9](2008)在《交联聚合物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颗粒,并用油酸钠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得到了平均直径为12.7nm的油基Fe3O4纳米颗粒。在该纳米颗粒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分散共聚制得了内部为Fe3O4,外层为二乙烯基苯(DVB)交联的聚丙烯酸-c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AA-co-PMMA)磁性复合微球。研究了介质乙醇/水的比例、引发剂、分散剂、交联剂用量对形成复合微球的影响,得出了制备复合微球的优化实验条件,并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形态、尺寸及磁含量进行了考察。(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08年10期)
刘宏波[10](2008)在《单分散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面亲水性聚合物的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聚合物乳液及微球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从最早的应用于涂料、纸张、胶粘剂、塑料添加物、建筑材料等一直到近几十年来的医疗和医药领域、生物化学领域。聚合物微球通常可通过乳液聚合方法直接制备,但这些微球往往不能直接满足应用要求,通常需要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面修饰。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表面带环氧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P(MMA-GMA-DVB)(P(MGD))聚合物共聚微球,然后在微球表面接枝树枝状聚酰胺胺(d-PAMAM),利用d-PAMAM的氨基键合荧光素后得到了不同尺寸的荧光微球。在此基础上,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微球,然后在微球表面接枝d-PAMAM,利用d-PAMAM的氨基键合荧光素得到了磁性、PH敏感和荧光多功能的复合微球。最后,初步研究了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天冬酰胺衍生物对聚合物微球的修饰,以增加聚合物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及种子聚合方法制备了200~800 nm四种不同尺寸的单分散PMGD复合微球,用扫描电镜(SEM)和动态光散射(DLS)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中发现单体滴加速度是影响种子滴加聚合过程二次成核的关键因素。用乙二胺对微球表面的环氧基团开环后,在微球表面接枝d-PAMAM,增加了微球表面的官能团密度及提高了微球水中的分散稳定性。元素分析(EA)和红外光谱(FTIR)实验证明了微球表面d-PAMAM的存在。最后利用d-PAMAM的氨基键合荧光素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后得到四种尺寸的水分散性的红色荧光微球。(2)用两步法制备了双层油酸稳定的Fe_3O_4纳米粒子,然后在纳米粒子的存在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二乙烯基苯(DVB)的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聚合物磁性微球Fe_3O_4@P(MMA-DVB),综合考察了聚合单体中DVB的用量、磁流体分散液中氨水、油酸的量对磁性微球粒径大小以及形态的影响。接着以Fe_3O_4@P(MMA-DVB)为种子,进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叔丁酯(t-BMA)、苯乙烯(St)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种子乳液聚合,得到了表面为羟基、环氧基、叔丁酯基、表面疏水和具有温敏特性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以表面为环氧基的磁性聚合物微球为模板,在微球表面接枝d-PAMAM,最后利用d-PAMAM的氨基同荧光素FITC键合制备了磁性、PH敏感和荧光多功能的复合微球。(3)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MGD复合微球,以磷酸为催化剂,1,3,5-叁甲苯/环丁砜为溶剂制备了聚琥珀酰亚胺(PSI):分别在PSI的良溶剂(DMF)和不良溶剂(H_2O)中在PMGD微球表面接枝PSI。(a)在DMF中接枝:我们分别制备了交联度为20、30、40、50 Wt%的PMGD微球,然后在DMF中在各种交联度的PMGD微球表面接枝PSI。(b)在H_2O中接枝:制备了交联度为10wt%的PMGD微球,用羟乙胺对PSI进行部分开环后得到了溶于水的PSI-OH,然后在水中在PMGD微球表面接枝PSI-OH。接枝完后,用过量的乙二胺将微球表面PSI中剩余的丁酰亚胺环打开。(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08)
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复合功能材料,由于具有纳米尺寸、超顺磁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诸多优点,受到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无机磁性粒子的制备方法和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分类,主要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传统制备方法和涌现新方法新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各种制备磁性聚合物微球方法的优缺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本文也介绍了磁性聚合物微球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领域,并对高分子微球未来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定军,白雪,陈玉娴,吴彦飞,李宪文.多层组装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2].张也,张会良,张会轩,董丽松.聚合物基磁性复合微球的研究近况[J].高分子通报.2016
[3].李红红.功能化磁性碳基/聚合物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
[4].范少勇,黄科棣,唐清美,黄志荣,艾凡荣.肿瘤治疗用Fe_3O_4/P(NIPAAm-co-Am)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磁热性能[J].功能材料.2013
[5].潘妙蓉.含硼酸的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表征及糖蛋白分离应用[D].复旦大学.2013
[6].涂伟霞,夏海虹.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堵水剂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2
[7].夏海虹.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堵水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8].宋肖洁.功能性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及其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D].复旦大学.2011
[9].任琦,陆婷,陈明清.交联聚合物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8
[10].刘宏波.单分散磁性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面亲水性聚合物的修饰[D].复旦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