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何坝镇中心小学742105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传授一定的听说读写知识与能力,奠定其日后学习的良好基础与前提。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一直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存在,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情、教学与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们掌握课堂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语文阅读知识体系,让学生们的小学语文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阶段,应该对于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给予充分的关注,优化自主阅读教学的步骤。通过任务驱动、互相之间的交流展示以及课堂教学阶段的检测,来保证自主阅读教学更加高质量地开展。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识字不多、语感差,思维意识不够健全,自主性与理解能力都明显不足。所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其自主性阅读意识与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精心为学生挑选一些具有较多故事情节、趣味性的阅读文本,注重提供一些插图丰富的文本素材,以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盘古开天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古代神话故事,奠定了一定氛围与基调的同时,播放“盘古开天地”的有声朗读,条件允许的还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从而以形象、丰富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自主阅读与学习兴趣,从而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并培养其自主性阅读的意识。另外,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引入课外阅读素材,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正确引导其实现有益阅读。
二、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方向
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生和老师注重。在开展每一篇课文的自主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教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抓住课文重点,那么学生能比较明白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就能让学生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堂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比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著名的成语故事阅读时,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前提条件下,老师进行课前引导,了解一下学生对“负荆请罪”一事的看法如何,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为了带动学生,老师也可以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身上存在哪些优良品质,从粗略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紧紧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开展阅读,大体掌握文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廉颇和蔺相如,深入挖掘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三、朗朗上口,细嚼慢咽品味书中语言
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文章,就能品味其中滋味,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开展自主阅读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多读几遍文章,通过反复朗诵,将文章的内容、情感等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并适时运用一些朗诵的技巧,比如轻重缓急的语气、高低不平的声调,将文章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感触,从而有效开展自主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学习《烟台的海》这篇美文时,老师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让学生选择一段感触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与学生共同交流欣赏,通过朗读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烟台的海的热爱,从中品味书中的情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有效展开自主阅读教学。
四、进行情感交流,升华感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能从文章中发现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感悟。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得出感悟,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阅读深层次的意义是交流。正如明代学者顾炎武所说的:“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所以,阅读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引导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并适当地做出启示和点拨,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解决相关的疑难杂症,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琳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赵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杨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