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区河4断块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郝家油田的东部与现河庄油田交界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鼻状构造,是在单斜构造背景下,地层被反向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反屋脊式油藏。经过30余年的开发,郝家油田河4断块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其特点是随着油田的注水开发,总体呈现出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的特点。受储层及井网影响,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难度加大,目前的地质模型及开发方式制约着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该论文正是针对郝家油田河4断块在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及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对储层进行细分对比,进而对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钻井资料为主、辅以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的断层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及平、剖面上组合,确定了断层的展布规律,并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微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结合试油和生产动态资料,确定油藏含油面积、划分油水边界;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单砂体储层有效厚度,从而计算单砂体油藏地质储量。通过储量动用程度、采出状况分析,预测未动用储量潜力和剩余油分布。在此基础上,落实剩余油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通过目前同类油藏开发状况、提高采收率方法调研及评价,确定河4剩余潜力、开发调整方向、提高采收率措施,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油田开发。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选题背景1.2 选题目的和意义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 发展趋势1.3.3 存在问题1.4 研究区域现状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5.1 研究内容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三章 地层格架研究3.1 地层划分体系3.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3.2.1 沙一顶“豆状砂岩”标准层3.2.2 沙一段一砂层组上部“生物灰岩”标志层3.2.3 沙一段一砂层组底部“泥岩”标志层3.2.4 沙一段三砂层组顶部“泥岩”标志层3.2.5 沙一段底部白云岩标准层3.3 储层划分对比的方法3.3.1 岩性对比法3.3.2 旋回厚度对比法及其基本原理3.3.3 储层划分对比流动单元概念的应用3.4 河4 断块地层划分对比3.4.1 河4 断块地层界限的确定3.4.2 沙一段砂层组及小层划分对比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4.1 区域构造背景4.2 河4 断块构造特征4.3 研究区内断层特征研究4.3.1 河4 断块1 号断层4.3.2 河4 断块2 号断层4.4 主力小层砂体顶面微构造研究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5.1 砂体平面展布5.2 储层物性研究5.2.1 储层渗透率分布研究5.2.2 储层孔隙度分布研究5.3 隔夹层研究5.3.1 隔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5.3.2 隔夹层的识别特征5.3.3 隔夹层分布研究5.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5.4.1 储层的连通性能5.4.2 储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5.4.3 层间与层内非均质性第六章 油藏类型及储量计算6.1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6.1.1 断层油藏6.1.2 断层-岩性油藏6.1.3 油藏分布规律6.2 流体性质6.2.1 流体性质及其变化特点6.2.2 油水界面研究6.3 储量计算6.3.1 储量计算单元6.3.2 含油面积6.3.3 油层有效厚度6.3.4 储量计算6.3.5 储量计算结果6.3.6 储量变化分析6.3.7 有利目标区评价第七章 河4 断块沙一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7.1 河4断块沙一段数值模拟研究7.1.1 静态数值地质模型建立7.1.2 流体模型建立7.1.3 生产历史模型建立7.1.4 生产历史拟合计算7.1.5 数值模拟计算确定边水能量7.2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7.2.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7.2.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7.2.3 剩余油控制因素认识第八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鼻状构造论文; 反屋脊式油藏论文; 剩余油论文; 地质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