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南凹陷断裂生长变形机制及控制作用

塔南凹陷断裂生长变形机制及控制作用

论文摘要

以塔南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本文研究认为塔南凹陷在垂向上由三种不同性质的盆地叠加而成,自下而上依次为:由铜钵庙组构成的山间残留盆地、南一段和南二段构成的被动裂谷盆地、南三段到青元岗组的主动裂谷盆地。其中主动裂谷盆地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即由南三段和南四段构成的断陷构造层、由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构成的断—坳构造层、由青元岗组及其上部构成坳陷构造层。不同成盆期受构造变形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其中,被动裂陷时期,受走滑作用影响产生大量反向断层;主动裂陷时期,地幔柱上涌,断裂伸展变形强烈形成大规模“中央背斜带”;断-坳转化时期,盆地在张扭应力作用下断裂形成“似花状”的构造样式;构造反转期,盆地受挤压应力的影响而使断裂呈现反转构造样式。塔南凹陷主要发育两条转换斜坡(“软连接”)型转换带和九条“硬连接”型转换带。应用“三图一剥”技术反演不同类型转换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认为转换带主要形成于南三段和南四段时期且发现转换带明显地控制扇体的分布。塔南凹陷三种不同性质的盆地形成三个不同样式的盆地构造样式:铜钵庙时期为“山间残留盆地”;被动裂陷时期为“泛盆”;主动裂陷时期是“复式小型断陷湖盆”。盆地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时期为南二段和南三段。其中,被动裂陷时期形成的南二段烃源岩,品质优、排烃效率高、全区发育,受断层影响小,是塔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主动裂陷时期形成的南三段烃源岩,品质较优,排烃效率稍差,主要发育于洼槽内部,受断层控制明显,是塔南凹陷的重要烃源岩。塔南凹陷在区域走滑应力作用下形成反向断层,并导致远离断层的地层发生翘倾。翘倾部位由于受到大气水长期淋滤作用而形成良好的储层。根据塔南凹陷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四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其中,早期伸展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对油气聚集起到遮挡作用,封闭南一、二段的油气;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对油气的聚集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调节下部油气运移到南四段和大二段成藏。塔南凹陷断裂控藏模式主要为以下三种:油气侧向运移反向断层遮挡低隆起聚集模式、油气初次运移同向断层遮挡或岩性尖灭洼槽变换部位聚集模式、油气垂向运移反转断层输导反转构造聚集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陆相断陷断裂变形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现状
  • 0.2.2 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及地质意义
  • 0.2.3 塔南凹陷构造、沉积及成藏规律研究现状
  • 0.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一章 塔南凹陷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 1.1 区域构造地质概况
  • 1.2 成盆前大地构造背景及盆地基底特征
  • 1.2.1 成盆前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1.2.2 盆地形成机制及基底特征
  • 第二章 塔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 2.1 被动裂陷幕断裂走滑变形与"翘倾"构造形成机制
  • 2.2 主动裂陷幕断裂伸展变形与"中央背斜"构造形成机制
  • 2.3 断-坳转化幕断裂张扭变形与"似花状"断裂密集构造带形成机制
  • 2.4 构造反转幕断裂反转变形与"反转"构造形成机制
  • 第三章 断裂"分段生长"机制及"转换带"控砂规律
  • 3.1 断裂生长机制及"分段生长"规律的普遍性
  • 3.1.1 断层生长机制
  • 3.1.2 "分段生长"规律的普遍性
  • 3.2 "三图一剥"技术反演断裂分段生长过程
  • 3.3 转换带形成、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
  • 3.3.1 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
  • 3.3.2 转换带分布特征
  • 3.4 转换带控砂模式及分布规律
  • 第四章 主干边界断层控制洼槽的结构及"有效烃灶"分布
  • 4.1 不同时期主干边界断层变形特征及洼槽结构
  • 4.1.1 铜钵庙组为填平补齐特征的"山间残留盆地"
  • 4.1.2 南一、二段时期为被动裂陷特征的"泛盆"
  • 4.1.3 南三、四段时期为主动裂陷特征的"复式小型断陷湖盆"
  • 4.2 洼槽结构与有效烃灶分布关系
  • 4.2.1 南二段时期洼槽对有效烃灶分布影响
  • 4.2.2 南三段时期洼槽对有效烃分布影响
  • 第五章 反向断层变形机制及对优质储层分布的控制
  • 5.1 反向断层变形机制及与低隆起形成
  • 5.2 大气水淋滤作用形成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 第六章 断裂在盖层段变形特征及对油气"跨系统"运移的控制
  • 6.1 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及其与盖层关系
  • 6.2 断裂在盖层段变形机制及模式
  • 6.3 断裂对油气运移方式的控制作用
  • 6.3.1 早期伸展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对油气聚集起遮挡作用
  • 6.3.2 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控制次生油藏分布
  • 第七章 断裂控藏模式及分布规律
  • 7.1 油气侧向运移反向断层遮挡低隆起聚集模式
  • 7.2 油气初次运移同向断层遮挡或岩性尖灭洼槽变换部位聚集模式
  • 7.3 油气垂向运移反转断层输导反转构造聚集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断层含(导)水性分析方法浅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2)
    • [2].深井不等宽断层煤柱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研究[J]. 煤炭工程 2020(07)
    • [3].煤田地质勘查中断层分析的基本方法[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03)
    • [4].基于地质大数据与构造语义约束的断层建模[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4)
    • [5].煤矿掘进迎头过断层技术探析[J]. 居舍 2017(20)
    • [6].浅析断层相关褶皱[J]. 复杂油气藏 2016(04)
    • [7].基于断层摩擦强度的地应力计算模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2)
    • [8].浅析数字化X线断层融合检查在诊断隐匿性骨折方面的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3)
    • [9].拐折断层地震活动性研究进展[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3)
    • [10].断层向错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09)
    • [11].断层系统中危险断层识别的频次-能量方法及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 [12].我们挤在断层附近[J]. 青年博览 2013(16)
    • [13].断层[J]. 诗林 2008(S1)
    • [14].严加防范思路“断层”[J]. 高中生 2008(07)
    • [15].基于最大似然属性的断层识别方法及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1)
    • [16].海下开采断层活化监测与稳定性分析[J]. 矿冶工程 2020(01)
    • [17].五沟煤矿采动断层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0(02)
    • [18].青海乐都断层气氡的年变异常特征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03)
    • [19].袍桐坪断层对地下水控制作用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20(07)
    • [20].断层两侧差异性土壤冻融对埋地管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03)
    • [21].阿克苏西大桥断层氢数据跟踪浅析[J]. 高原地震 2020(02)
    • [22].分级地震下跨断层高铁简支梁桥行车安全与抗震设计优化研究[J]. 工程力学 2020(10)
    • [23].断层岩成岩程度计算方法的改进及应用[J]. 中国锰业 2019(02)
    • [24].乡镇年轻干部断层短板怎么破[J]. 人民论坛 2019(19)
    • [25].跨断层长输管道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8(05)
    • [26].岩石断层失稳滑动能量释放特征分析[J]. 煤炭技术 2017(06)
    • [27].自适应倾角导向技术在断层识别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7(04)
    • [28].龙固煤矿毕垓断层探查技术研究[J]. 山东煤炭科技 2016(01)
    • [29].井下小断层钻探探测方法与误差分析[J]. 能源与节能 2016(06)
    • [30].三维地震解释断层变化井区注采调整方案的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6)

    标签:;  ;  ;  ;  ;  

    塔南凹陷断裂生长变形机制及控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