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右心房高速起搏(500次/min)2周的慢性房颤犬模型,观察慢性心房重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现象并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给予依那普利、依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不同干预措施对心房重构的影响,为房颤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3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起搏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起搏+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组(起搏+依贝沙坦)和Angiotensin-(1-7)组[起搏+Ang-(1-7)],每组各6只犬。对照组安置起搏器(AOO)但不行起搏刺激,其余各组安置起搏器,给予500次/min的快速右心房起搏2周,制成慢性房颤实验模型。各组均给予相同饲料喂养,同时,各药物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将依那普利(2mg/kg/day)、依贝沙坦(60mg/kg/day)混于饲料中,并提前三天应用;Ang-(1-7)是以6μg/kg/h的速率由微量渗透泵注入左颈内静脉。实验时将6对双极记录电极分别缝于每只犬的高位左、右和低位左、右心房外膜以及左、右心耳,采用心脏程序期前刺激法(S1S2法,S1∶S2=8∶1),分别测量基础起搏周长(BCL)为300ms、250ms、200ms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AERP频率适应性、AEBP离散度、房颤再诱发率及平均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取心房肌组织(右心房的游离壁),用于做病理学检查的标本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制作组织切片,经HE及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心房肌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标本低温保存,按照提取总RNA→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RT)→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分析→PCR测序的步骤统一进行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1.整体电生理:起搏组的AERP在各个BCL时较对照组和各药物组均明显缩短(P<0.05或<0.01)、AERP频率适应性不良、AERP离散度增大(均P<0.05)、AF再诱发率增高(P<0.01或<0.001)且AF平均持续时间较3组药物组均有显著延长(P<0.05或<0.01);ACEI组在较长BCL时,较对照组的AERP缩短(P<0.05)、AF诱发率增高(P<0.01),在短BCL时无明显差异(P>0.05),其AERP频率适应性良好、离散度无增大(P>0.05),AF平均持续时间较起搏组缩短(P<0.05或<0.01);ARB组和Ang-(1-7)组的AERP较其他3组在各BCL时均延长(P<0.01),二者的AERP频率适应性良好、离散度无增大(P>0.05),AF再诱发率无明显增高(P>0.05),AF平均持续时间较起搏组缩短(P<0.05或<0.01)。2.病理学:对照组、ARB组和Ang-(1-7)组的细胞排列及组织结构规整,未见明显的间质纤维化。起搏组可见明显的间质纤维化以及脂肪组织浸润,细胞排列紊乱及组织结构被破坏。ACEI组的细胞排列及组织结构尚规整,仅见少量纤维化。3.分子生物学:起搏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ACE1)、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及ERK2的表达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增强(均P<0.05),PCR产物电泳图像亦显示其光密度增强。结论2周的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犬实验模型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及结构性重构)的发生。依那普利、依贝沙坦及Ang-(1-7)可通过降低ACE1、AT2R、ERK1/ERK2基因表达减轻心房纤维化从而阻止心房结构重构的发生。依那普利(2mg/kg/d x 14d)对电重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而依贝沙坦(60mg/kg/dx14d)和Ang-(1-7)(6μg/kg/hx14d)均对慢性房颤心房电重构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心房颤动论文; 心房有效不应期论文; 心房电重构论文; 心房结构重构论文; 分子重构论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论文; 血管紧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