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吲哚美辛为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然而,吲哚美辛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胃出血及穿孔。有些病人因为副作用严重而中断治疗,严重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吲哚美辛在眼科上用于手术及非手术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的抗炎治疗,由于眼泪的冲刷作用使其生物利用度低,需多次频繁给药,增加病人的生理痛苦。吲哚美辛的半衰期短,服用不方便,为减少给药次数和副作用,研究和开发吲哚美辛的新剂型和不同给药途径着实重要。载药纳米系统用药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是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核中,制成粒径约5~1000nm的乳胶系统。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类纳米粒载药系统具有低毒、可生物降解、低免疫性、增强药物稳定性和制剂形式多样化等优点。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作为眼用药物载体,能增加角膜通透性,并具有缓释,降低毒性反应,方便使用的特点。同时,小分子吲哚美辛可减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的细胞毒性。实验中叫将吲哚美辛包埋于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中,并考察了制备工艺对吲哚美辛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基本规律。通过控制单体浓度、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工艺参数,可以得到具有理想球形度和粒径分布的吲哚美辛纳米粒。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U5(53)均匀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用透射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X-射线衍射的手段对其特性进行表征。实验发现,在pH1.5,Dextran-70与Pluronic F-68质量比为4: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体积分数为0.7%,搅拌速度为800r·min-1条件下制备的吲哚美辛纳米粒球形圆整、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27±3)nm,分布均匀,且吲哚美辛在纳米粒中的无定形程度增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考察并分析了吲哚美辛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性能及其规律。实验发现,纳米粒的载药量对其释放性能影响显著。本文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为82.97%,载药量为64mg·g-1,体外释放两天以上,初步具备了缓释性能。
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眼部用药系统现状1.2 纳米给药系统1.2.1 药物纳米载体系统的结构和特点1.2.2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类型1.2.3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1.2.4 纳米药物制备方法1.2.5 纳米药物载体的表征1.3 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载药系统1.3.1 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1.3.2 纯化和灭菌1.3.3 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的应用1.4 纳米载药系统在眼科的应用前景1.4.1 纳米载药系统在眼科的进展1.4.2 眼部纳米给药系统的药物动力学1.4.3 眼部纳米给药系统的药效学1.5 吲哚美辛1.5.1 吲哚美辛及其应用1.5.2 存在问题1.6 工作思路第二章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2.1 材料与仪器2.1.1 实验材料2.1.2 实验仪器2.2 方法与结果2.2.1 吲哚美辛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2.2.2 IMC-PBCA-NP中IMC含量的测定2.2.3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2.3 结论第三章 吲哚美辛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3.1 实验仪器与材料3.1.1 实验材料3.1.2 实验仪器3.2 实验部分3.2.1 IMC-PBCA-NP的质量考察指标3.2.2 IMC-PBCA-NP制备工艺的选择3.2.3 单因素考察吲哚美辛毫微粒的处方与工艺3.2.4 均匀设计优化毫微粒处方与工艺3.3 结果与讨论3.3.1 制备工艺的影响3.3.2 各因素对吲哚美辛纳米粒性能的影响3.3.3 均匀设计优选制备工艺3.4 小结第四章 吲哚美辛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与体外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研究4.1 实验材料与仪器4.1.1 实验材料4.1.2 实验仪器4.2 实验内容4.2.1 IMC-PBCA-NP的质量评价4.2.2 体外释放率的测定4.2.3 IMC-PBCA-NP稳定性研究4.2.4 XRD分析4.3 结果与讨论4.3.1 IMC-PBCA-NP质量考察结果4.3.2 体外释药4.3.3 IMC-PBCA-NP稳定性研究4.3.4 XRD分析4.4 小结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致谢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与导师简介附件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吲哚美辛论文;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 纳米粒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