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重要性的社会选择研究及在中国基层选举中的应用

基于相对重要性的社会选择研究及在中国基层选举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发表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标志社会选择理论的初步形成。阿罗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得到阿罗悖论,说明社会选择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矛盾性,从而揭示了民主的非理性特征。作者在研究发现采用新方法可以让结论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在社会选择方法和一致性的判断上,作者采用了相对重要性矩阵法和角度偏差法,从而规避阿罗悖论,进行有效的社会选择,并将这些思想运用于中国基层选举的实证分析。 绪论部分是全文的总论,在这里,作者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并对研究创新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第二章是文献调研部分,作者深入地研究社会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社会选择学科的框架建立时期、社会选择理论的内涵扩展时期、社会选择学科的广泛应用时期,概括了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学术上对阿罗定理的主要争议。 第三章在研究社会选择的方法时,从投票结果循环出发,立足于传统的选择方法,在分析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之后,构造一种处理偏好序的新方法——备选对象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思想,并依据这种思想,构建基于相对重要性矩阵的社会选择方法,用该方法进行社会选择,能够避免某些情况下循环排序的发生,并承续个体偏好充分自由与群体理性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对社会选择结果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在引入角度偏差的基础上,将不同社会选择方法得到的结果用角度偏差进行描述,并提出用平均余弦值研究社会选择的一致性,利用总体偏角均值的大小来衡量结果的稳定性。 委员会选举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选择模式,第五章对委员会选举的受控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学者们在委员会选举中形成的共识性公理,提出委员会选举的矩阵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委员会选举的规模、构成以及成员的决策权重进行研究。 法定人数对社会选择的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它发生作用的隐蔽性很强,在现实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第六章中,作者用模型对选择中的法定人数问

论文目录

  • 图序
  • 表序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创新点
  • 1.3 本文的构架
  • 第二章 社会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 社会选择学科的框架建立时期
  • 2.2 社会选择理论的内涵发展时期
  • 2.3 社会选择理论研究的应用扩张时期
  • 2.3.1 多学科的交叉给社会选择理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 2.3.2 实证研究使社会选择更接近社会生活实际
  • 2.4 阿罗定理的启示及其引发的争议
  • 2.4.1 从不可能定理中的个体选择充分自由性条件进行修改
  • 2.4.2 定义新的约束条件
  • 2.4.3 理性条件修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相对重要性矩阵的社会选择方法
  • 3.1 投票理论的研究进展
  • 3.2 社会选择的规则及投票悖论
  • 3.2.1 一致同意规则
  • 3.2.2 多数票规则
  • 3.2.3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以及投票悖论发生的概率
  • 3.3 个体策略充分自由与群体理性
  • 3.4 常用的社会选择方法的比较分析
  • 3.5 相对重要性与基于相对重要性矩阵的社会选择方法
  • 3.5.1 问题架构
  • 3.5.2 相对重要性矩阵及基于相对重要性矩阵的算法步骤
  • 3.5.3 应用举例
  • 3.5.4 对3.3中婚姻选择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对重要性方法选择结果的一致性度量
  • 4.1 社会选择结果的一致性及度量
  • 4.1.1 社会选择结果一致性的概念
  • 4.1.2 一致性度量
  • 4.2 基于角度偏差的一致性研究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角度偏差法应用举例
  • 4.3 相对重要性矩阵法选择结果的一致性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相对重要性的委员会选举矩阵模型研究
  • 5.1 委员会以及委员会决策应用
  • 5.1.1 委员会定义
  • 5.1.2 委员会分类
  • 5.1.3 委员会决策的特点
  • 5.2 委员会选举的投票方式
  • 5.2.1 委员会选举投票方式的类型
  • 5.2.2 委员会选举应当满足的定理
  • 5.3 委员会选举的矩阵模型
  • 5.3.1 模型建立
  • 5.3.2 矩阵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转化
  • 5.3.3 矩阵模型应用举例
  • 5.4 矩阵模型下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 5.4.1 矩阵选举中的重要性比较
  • 5.4.2 相对重要性分析应用举例
  • 5.5 模糊判断下的委员会选举矩阵模型
  • 5.5.1 区间判断下与区间判断矩阵
  • 5.5.2 区间判断下排序求解推导
  • 5.5.3 可疑点定理及可疑点组合法的求解步骤
  • 5.5.4 区间判断下的委员会矩阵模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会选择中的法定人数
  • 6.1 国内外选举规则中的法定人数
  • 6.2 法定人数影响的模型研究
  • 6.2.1 投票过程描述及投票者策略
  • 6.2.2 采取不同策略的投票者集合描述
  • 6.2.3 法定人数下相对重要性的重新表述
  • 6.2.4 不同法定人数下解的比较
  • 6.3 我国选举历史法定人数规则的变化与比较
  • 6.3.1 1982年实到计票“双过半”规则及缺陷分析
  • 6.3.2 1987年应到计票“双过半”规则及缺陷分析
  • 6.3.3 1990年实到计票“4/5”规则及缺陷分析
  • 6.3.4 客观原因缺席与“缺席效应”
  • 6.3.5 三种规则的“缺席效应”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基层选举的实证研究
  • 7.1 我国基层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7.1.1 我国基层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 7.1.2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 7.2 代表制选举与乡镇长直选的可行性研究
  • 7.2.1 代表制的产生以及发展
  • 7.2.2 代表制度民主性的模型分析
  • 7.2.3 乡镇长直选的可行性分析
  • 7.2.4 乡镇长直选的实证研究
  • 7.3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建议
  • 7.3.1 完善村级选举制度的对策建议
  • 7.3.2 进一步深化乡镇长选举制度变革的思考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内容
  • 8.2 结论与主要创新处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基于相对重要性的社会选择研究及在中国基层选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