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老井》的艺术真实(论文文献综述)
崔国琪[1](2021)在《中国新西部电影悲剧美学意蕴探赜》文中指出
老藤[2](2021)在《铜行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行里》,是一幅描绘百年沈阳社会文化大变迁的风俗画;《铜行里》,是一部为沈阳大国工匠精神溯源追踪的铜匠史;《铜行里》,是一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的浮雕墙。楔子如今许多人不知沈阳城曾经有一处铜心,金银铜铁锡的铜,若在街上问行人,十人有十人会摇头,这让富发诚铜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石国卿十分不悦,才多少年哪,一座城市就如此健忘。据说当年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下令把城内外制作铜器的店铺均集中于内城中心,形成了一条铜行胡同,又将分散市井的铁匠铺置于城垣四周,由此赋予了盛京城所谓的"铜心""铁胆"。这么大的事能轻易忘记吗?
路小斐[3](2021)在《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文中提出农村题材电影与新中国政权相伴而生,其诞生背景与生产机制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带有典型时代特征、政治色彩的中国电影类别范式。作为乡土文化、乡土风貌的直观载体,农村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曾一度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广大农村地区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下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特点。在电影领域,农村也日渐失去了被表述的中心地位。进入新世纪,在国家惠农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下,在国内影人的不懈努力下,农村题材电影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本文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2000-2020年)为研究对象。回看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此类影片的生产、传播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后,相较于其他类别影片,农村片更加需要也更加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帮扶和支持,同时它们与时政的结合倾向也更为密切和明显,充分体现了农村题材电影艺术服务于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话语的鲜明特点。鉴于农村题材电影艺术与国家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本文尝试将政策分析及数据统计引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历程探讨,以时间为线索,以时代背景和官方政策为依托,在数据统计、文本细读、导演访谈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新世纪农村片进行发展阶段的划分,旨在直观辨别新世纪农村片的发展趋势与总体走向。通过查阅文献及影片梳理、统计,以此类电影历年产量作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同期政策及电影流变规律,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渐起期(2000-2005年)、蓬勃期(2006-2012年)、回落期(2013-2016年)、机遇期(2017-2020年)四个阶段。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回顾农村题材电影的历史源流,阐明此类电影在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状况。接着,在数据统计与政策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至五章分别对应四个时期,主要围绕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在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展开探讨。结语章节从乡土中国视角出发,阐述在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呈现下总体欣欣向荣、却不乏凋敝落寞的现代乡村景观,发掘新世纪乡土影像中所蕴含的人情社会、乡土中国等深层文化意涵。本文试图能够相对全面、客观地就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流变历程进行一番全景式的描绘和探讨,希望借此为中国电影相关研究的拓展贡献绵薄力量。
钱晓国,刘志远,康亚林,宋慧琼,罗丹,朱伦春,曹成,黄翠,李家良[4](2020)在《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文中研究指明一、现代文阅读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未来敦煌学的发展,还要积极探索用新的范式和新视角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就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通常使用的是文献学的范式和历史学的范式,
车志远[5](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认为“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赵启佳[6](2020)在《论寻根小说的寓言化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寻根小说作为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的评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从未间断,其涉及的范围广泛且成果丰硕。在寻根小说中,寓言不仅是一种文学的传统,一种创作手法,也成为寻根作家们重要的话语资源,影响着作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具有鲜明的叙事学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在引言部分简要引介了选题的原因和学界研究现状,在阐明选题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归纳了寻根小说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定位,对寓言和寓言化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进而明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本文对寻根小说的创作进行了细致考察和整体观照。第一章阐释了寻根小说寓言化书写的类型和景观,通过对民族精神文化寓言、乡村想象寓言、生命存在寓言的意蕴挖掘,突出这种寓言主题书写的哲思特征。第二章详细论述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艺术方式,通过营造神秘氛围、使用象征意象以及寓言化的结构,展现了寓言叙事的审美特征。第三章从文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两个层面着重探讨寻根小说寓言书写的生成,从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的角度分析寓言化写作的意义并思考寓言化创作的局限。寻根小说一方面在追根溯源中接续传统现实,一方面也通过多层次的象征和表达开拓着新的文学空间,其中的寓言化书写,既是想象历史的方式、亦是生命体验的表征。寻根小说的寓言化书写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开创了寓言化的创作局面,也对当下的文学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杨梦[7](2020)在《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找寻与反思 ——基于乡土文化意蕴的思考》文中提出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极其重要的文学流派,文学“寻根”是“伤痕”、“反思”、乃至“改革”文学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寻根”文学不仅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寻根作家由前一时期的为“为政治代言”转向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民族文化的关注,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到民族之“根”,文学研究从社会学的层面转到了文化学的层面,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文学迈向了一个新方向。本文从乡土文化入手,把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乡土文化来观照传统文化,从而发现传统文化所处的困境,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分析选题背景及意义,并对乡土文化的范围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表明了乡土文化是文化回归的母体,乡土作为疗救现代文明弊端的良药,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乡土性和寻根作家的乡土体验,乡土空间成为了寻根作家们共同的选择;同时,寻根作家通过习俗文化、民歌文化、方言文化以及神话文化来反映蕴含在乡土中最直观的文化成分。第二部分从乡土文化蕴味的具体呈现进行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乡土人物原型,包括地母原型、英雄原型、阿Q原型以及追逐者原型,以此揭示乡土文化的特征;其二是乡土伦理,主要从家庭伦理、社群伦理、政治伦理以及自然伦理阐释乡土伦理的恒常与变化,从而反映乡土文化的变迁。第三部分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传统文化自身的衰落,传统在现代的危机,加之国民劣根性也被显现出来,这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遭遇重重困难。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表明塑造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关注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沿着文化意识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结语部分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总结,并呼吁我们为发展传统文化而努力。同时,对寻根文学落潮的原因进行了简明的分析,为本文所研究的寻根文学落下帷幕。
李元林[8](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紧跟时代发展为题材的文学改编电影中,我国农村女性形象塑造不断演变。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文学改编电影和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塑造却经历了辉煌到没落,这一繁荣到没落的发展历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力量,既有政治经济大环境与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也有电影人和文学作家们的退守。论文框架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纵向维度上对改革开放40年进行四个阶段划分,分别是1978-1992;1993-2001;2002-2012;2013-2018,并总结四个时段内的农村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即类型化特征,多元化特征,转折性特征和单调性特征。横向维度上用到了女性主义理论以及文学改编理论等,并用比较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影片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中主要对改革开放40年、文学改编电影、农村女性形象进行了界定,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四个时期内的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接着对影片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结合女性主义理论进行解读,并附以个案分析。第五章,首先梳理文学到电影的改编对农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然后就农村女性形象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进行梳理,最后对这一发展嬗变进行原因分析。结语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学改编电影中的没落发展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倡导农村女性出走成功之后要树立独立自强自信的信念。
曹忠[9](2020)在《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文中指出在视觉文化滥觞的当下时代,文学改编电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并富有探讨意义的话题。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始终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捕捉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的变迁,展现生活的万千气象,在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从文化语境层面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研究,就找到了这四十余年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发展的文化根脉与灵魂。同时,对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审视,也对我们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规律和问题,廓清文化语境在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除了绪论、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致谢和附录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精英文化语境出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凸显着鲜明的精英文化意识。不仅精英群体取代革命英雄和“工农兵”群体成为荧幕展现的主体,而且精英文化语境下人性的复归使爱情与青春题材成为改编热门。而文化寻根思潮下的乡土地域也成为导演们热衷表达的影像空间,这一时期的电影人还在启蒙思潮召唤下将“五四”时期的经典文学文本改编为影像。而这时期政治语境从未在影视领域离去,它的力量通过一大批“主旋律”改编电影或明或暗的显现出来。第二章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改编电影。论文指出,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在90年代乡土文化转向都市文化后,都市少男少女的青春迷惘与小市民的都市空间焦虑成为电影表达的重点;在市场倒逼之下,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都打上了深刻的商业文化烙印。第三章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来论述文学改编电影。21世纪以来,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改编电影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一是基于后现代文化的文学改编电影呈现出颠覆权威、远离崇高和戏仿历史的影像风格。二是文学改编电影中出现了大批仿制“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华语改编大片。三是网络文化的勃兴促使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四是消费文化的流行,使这一时期电影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不断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第四章主要是立足理论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电影改编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再审视。这一章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两种不同媒介的媒介偏重。第二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地域空间美学流变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文化语境视角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从文化的宏观层面系统连贯地对这四十余年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架构和改编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从微观文化层面针对每一时期改编中体现出的文化美学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解读与分析,并在总结改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为中国内地当前和未来的文学改编电影提供改编参考与借鉴。
滕旋[10](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西部电影脱离了当时理论和实践共振的环境以及理论声音逐渐消弭,转而更倾向于市场化创作。在加入WTO以及电影本身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之下,西部电影呈现出市场化创作倾向。主题方面,有因文化思想的进步而更具有人文主义特点鲜的婚恋观;有从人对自我的深刻观照,尤其是人关注自身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守候;也有因生态环境的现实语境而带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世内容。在人物形象方面,由于新兴受众群体——小镇青年的兴起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因此分别出现了城市中边缘化人物和农村中镜像化人物这两大群体。在影像风格表达方面,新世纪以来虽然是多元化的表达,但是都是建立在20世纪影像风格基础之上的,如纪实风格的强化和雄浑风格的体现,也有为适应市场中资本角逐的暴力风格。中国西部电影在产业化浪潮的影响之下,应当立足以往成功的发展经验,如创作视角的平民化倾向以及主动迎合当下电影市场的受众需求,即在创作中加入其他叙事元素如歌舞、喜剧等。在此基础之上,西部电影也应当放眼未来,打造极具本土化的电影精品,为其注入长久发展的动力;也应该学习先进的好莱坞技术,从内在文化原动力与外在技术驱动的双重方向前进。通过以上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表达这两个方面的比对,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西部电影在艺术形式上是不断延续的,但是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传递却与80年代大不相同,其内核精神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稀释。
二、谈《老井》的艺术真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老井》的艺术真实(论文提纲范文)
(2)铜行里(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第一章软铜册 |
第二章葑菲 |
第三章软绣 |
第四章九佬 |
第五章门外徒 |
第六章十八匠 |
第七章街坊(上) |
第八章街坊(下) |
第九章号嘴 |
第十章老雪 |
第十一章令狐平 |
第十二章韩干部 |
第十三章下西南 |
第十四章七七级 |
第十五章泥稿 |
第十六章陶金 |
第十七章活墙 |
尾声 |
(3)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概念界定:农民、农村与农村题材电影 |
(1)农民 |
(2)农村 |
(3)农村片与农村题材电影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概述 |
(一)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历史源流 |
(二)数据统计下新世纪农村片的发展脉络 |
(三)解读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政策动力 |
(1)国家政策之于农村片的重要意义 |
(2)关注广大农村是时代的要求 |
(3)新世纪农村政策宣传的新期待 |
(4)新世纪文艺政策的鼎力支持 |
(四)峥嵘之路: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 |
二、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世纪开局:渐起期(2000-2005) |
(一)繁荣与沉寂:新世纪前夜的奠基 |
(二)时代契机:农村电影“2131 工程”应时而生 |
(三)使命传承:世纪之初的主旋律基调 |
(四)与体制“共舞”:渐起期农村片的多重走向 |
三、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高峰:蓬勃期(2006-2012) |
(一)保守与探索:农村片多元化创作趋势愈发明显 |
(二)紧随现实:蓬勃时期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革新 |
(三)潮流涌动:农村题材“底层”叙事兴起 |
(四)时代造就:农村题材精品力作相继涌现 |
四、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沉淀积蓄:回落期(2013-2016) |
(一)光影记录下的“脱贫攻坚” |
(二)农村题材佳作再续:演绎当代中国乡村百态 |
(三)乡土情节一脉相承:跨代际群体的乡村坚守 |
(四)“底层”叙事浪潮之后:乡村、乡民的再寻找 |
五、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时代契机:机遇期(2017-2020) |
(一)奋进的乡村: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再审视 |
(二)再负使命:乡村振兴时代农村片的新机遇 |
(三)焕发光彩:2020 年农村佳作的市场表现 |
(四)日新月异:新晋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革新与市场探索 |
银幕呈现下新世纪的乡土中国 |
(一)乡土中国银幕纪实: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乡村景观 |
(1)欣欣向荣的当代农村图景呈现 |
(2)凋敝落寞的农村生活观察纪实 |
(二)乡土精神时代抒写: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涵 |
(1)对乡村人情关系的典型刻画 |
(2)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观念演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历年农村题材电影产量统计(2000-2020) |
附录B 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片目表(2000-202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文阅读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二、现代文阅读Ⅱ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
一、现代文阅读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二、现代文阅读Ⅱ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5)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
(一)选题依据 |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
注释 |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
注释 |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
注释 |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
注释 |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论寻根小说的寓言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寻根小说寓言化书写的景观 |
1.1 中西文化杂糅下的民族精神文化寓言 |
1.2 城市文明冲击下的乡村想象寓言 |
1.3 伤痕反思记忆下的生命存在寓言 |
第2章 寻根小说寓言化的叙事策略 |
2.1 神秘氛围的营造 |
2.2 象征意象的使用 |
2.3 寓言化的叙事结构 |
第3章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生成和得失 |
3.1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生成 |
3.2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意义 |
3.3 寻根小说寓言化叙事的缺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找寻与反思 ——基于乡土文化意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寻根文学再现的文化乡土 |
(一)乡土空间的书写缘起 |
(二)乡土文化的重新挖掘 |
二、乡土文化蕴味的具象呈现 |
(一)人物原型的乡土情怀 |
(二)伦理关系的乡土表达 |
三、寻根传统文化的现代审视 |
(一)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 |
(二)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改革开放40年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 |
第一章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特征(1978-1992) |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类型 |
第二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在男权语境下自我寻找 |
第三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个案分析 |
第二章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特征(1993-2001) |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的农村女性形象类型 |
第二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对抗男权中自我拯救 |
第三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个案分析 |
第三章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转折性特征(2002-2012) |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类型 |
第二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女性自我意识淡化 |
第三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个案分析 |
第四章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单调性特征(2013-2018) |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类型 |
第二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女性自我意识新变 |
第三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个案分析 |
第五章 改革开放40年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呈现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文学到电影改编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呈现 |
第二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没落与失语 |
第三节 文学改编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没落的成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时间范围划分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研究方法阐释 |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
第一节 精英文化意识复归与电影观念革新 |
第二节 走向荧幕前台的知识和政治精英群体 |
第三节 人性复归思潮下的“精英式”爱情与青春 |
第四节 文化重建大旗下的“文化寻根”与“启蒙思潮”改编 |
第二章 大众与商业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 |
第二节 青春迷惘与空间焦虑:转向都市的大众文化 |
第三节 娱乐猎奇、欲望爱情与商业艺术:商业文化下的迎合改编 |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21世纪以来的文学改编电影 |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下的文学改编电影新特征 |
第二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华语大片改编 |
第三节 网络文化视野下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文化表征 |
第四节 传媒经济视野下《流浪地球》的改编新策略 |
第五节 《哪吒之魔童降世》折射的语境化改编理念 |
第四章 对文学改编影视的再审视 |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关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空间叙事流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作品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历史脉络 |
第一节 西部电影的市场化创作背景 |
第二节 市场化环境下的创作体现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主题表达 |
第一节 婚恋的强制性与自由性 |
第二节 对自我价值的守候 |
第三节 人与自然:寄托到共生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人物塑造 |
第一节 边缘化人物的立体塑造 |
第二节 镜像化人物的立体塑造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影像风格 |
第一节 纪实性的影像表达 |
第二节 暴力化的影像表达 |
第三节 雄浑性的影像表达 |
第五章 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经验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中国西部电影的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谈《老井》的艺术真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西部电影悲剧美学意蕴探赜[D]. 崔国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铜行里[J]. 老藤. 芒种, 2021(06)
- [3]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D]. 路小斐.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J]. 钱晓国,刘志远,康亚林,宋慧琼,罗丹,朱伦春,曹成,黄翠,李家良. 语文月刊, 2020(12)
- [5]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6]论寻根小说的寓言化书写[D]. 赵启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找寻与反思 ——基于乡土文化意蕴的思考[D]. 杨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改革开放40年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特征研究[D]. 李元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D]. 曹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研究[D]. 滕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