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害拮抗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水稻稻瘟病害拮抗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论文摘要

稻瘟病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传统上化学防治已不能适应绿色农业发展要求,近年采用生物防治己成为主要研究方向。除了从土壤等环境中筛选稻瘟病菌的拮抗菌外,对已有拮抗菌株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实现菌种改良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其理论基础是基因重组。近年来利用该技术,有效选育到许多抗生素生产菌。其优点是不受亲缘关系影响,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需要了解双亲菌株详细遗传背景,可以有目的的选择亲株以选育理想菌株。刺孢吸水链霉菌北京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pinosus var.beijingensis),由中国农科院从棉花根部土壤分离。其所产抗生素农抗120,是一种广谱性抗真菌的核苷类抗生素,对花卉、经济农作物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 lavendule)产N-糖苷类抗生素——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真菌病害也有广谱性防治效果。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融合这两个母本菌株优良特性,筛选稻瘟病强拮抗菌。通过对甘氨酸浓度、酶解温度、酶浓度、酶解时间等影响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刺孢吸水链霉菌和淡紫灰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刺孢吸水链霉菌最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是:甘氨酸浓度为0.5%,酶解温度28℃,溶菌酶浓度为3 mg/ml,酶作用时间60min;淡紫灰链霉菌:甘氨酸浓度为1.0%,酶解温度32℃,溶菌酶浓度4 mg/ml,酶作用时间60min。有效的原生质体保存条件是:-20℃,在5天内,原生质体再生率在15%以上。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方法,刺孢吸水链霉菌和淡紫灰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经染色体融合重组得到一批稳定的重组体,从中筛选强拮抗稻瘟菌菌株。融合体筛选标记,刺孢吸水链霉菌一方选择抗链霉素性,其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MIC)是33μg/mL;淡紫灰链霉菌原生质体选择原生质体灭活法,设置紫外灭活组和热灭活组,其中紫外辐射灭活最低时间选择60S,热灭活选择55℃水浴下的最小时间是105min,得到100%致死原生质体。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经40%PEG促融,紫外灭活组得到融合体381株,热灭活组得到78株。相比较,紫外灭活组比热灭活组得到更多抗链霉素融合体。随机选择50株融合体经自然分离得到557株较稳定重组子。平板对峙实验表明,重组子中拮抗稻瘟病菌的能力是亲本菌株刺孢吸水链霉菌拮抗能力的30%~60%的,占总分离子的0.16;60%~110%的占0.69;在110%以上的占0.15。其中,编号RH103菌,相对拮抗能力在167%以上。其拮抗稻瘟病菌菌丝扩散生长、稻瘟菌孢子萌发,稻瘟菌丝黑色素化的提早,均比亲本显著。对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筛选的重组菌株和亲本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在PDA、高氏一号、和葡萄糖天门冬素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近似亲本刺孢吸水链霉菌,但其菌丝相比亲本不太茂盛,产孢子量少。在不同培养基上发酵液效价存在差别,但差别不大。相比发酵成本考虑,发酵培养基3性价比高。重组菌株相比亲本刺孢吸水链霉菌,效价提升30%以上。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发酵液组分与亲本菌株存在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在薄层层析点A(0.62),很值得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拮抗微生物的原生质体制备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丝体制备
  • 3.2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3.3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
  • 3.4 原生质体稳定性实验
  • 4 讨论
  • 第二章 亲本原生质体融合筛选稻瘟拮抗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链霉素对刺孢吸水链霉菌孢子致死浓度测定结果
  • 3.2 淡紫灰链霉菌原生质体灭活测定结果
  • 3.3 不同灭活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率测定
  • 3.4 融合体稳定性测试及获取分离子
  • 3.5 融合子强拮抗稻瘟病菌的菌株筛选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重组体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重组菌株培养性状比较
  • 3.2 菌株扫描电镜特征
  • 3.3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抗生素产量的影响
  • 3.4 抗生素组分分析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水稻稻瘟病原菌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水稻稻瘟病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稻瘟病菌
  • 2.2 病原菌流行病学史
  • 2.3 稻瘟病的外部特征及其类型
  • 2.4 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 2.5 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
  • 2.6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影响因素
  • 3 稻瘟病害的生物防治
  • 3.1 生物防治
  • 3.2 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 3.3 放线菌遗传育种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变铅青链霉菌广谱胁迫蛋白对氧化压力响应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1)
    • [2].固氮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rtreusi WZS021接合转移系统的建立及优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4)
    • [3].链霉菌769诱导对百日草抗病性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2)
    • [4].玫瑰孢链霉菌基因组挖掘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0(05)
    • [5].壳聚糖复合链霉菌30702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防控效果[J]. 中国南方果树 2020(05)
    • [6].科学家发现链霉菌、草莓和传粉蜜蜂的互惠互作[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11)
    • [7].产转谷氨酰胺酶茂源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8].天蓝色链霉菌—研究放线菌分裂发育的模式菌(英文)[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2)
    • [9].无机磷酸盐对链霉菌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09)
    • [10].链霉菌剂对魔芋的促生防病作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 [11].链霉菌769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J]. 吉林农业科学 2012(02)
    • [12].绿孢链霉菌对不同煤阶煤的降解转化[J]. 煤炭转化 2020(03)
    • [13].壳聚糖诱导下浅玫瑰色链霉菌菌体蛋白差异表达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06)
    • [14].一株拮抗链霉菌的鉴定及其多相分类特征[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01)
    • [15].大孔树脂提取链霉菌4903菌株除草活性物质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13(04)
    • [16].链霉菌9506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2)
    • [17].重离子辐照诱变阿佛曼链霉菌的实验观察[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5)
    • [18].链霉菌702产孢子固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J]. 生物数学学报 2008(03)
    • [19].微生物所在链霉菌启动子元件和内参基因研究中获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5(12)
    • [20].一株产抗菌物质链霉菌的筛选及鉴定[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21].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的枝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6)
    • [22].过表达根瘤血红蛋白基因对活跃链霉菌那西肽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4)
    • [23].茂源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1)
    • [24].一株生防圆突起链霉菌的分类鉴定[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05)
    • [25].链霉菌11371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 微生物学杂志 2011(05)
    • [26].拮抗链霉菌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8)
    • [27].链霉菌2504的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9)
    • [28].茂原链霉菌产谷氨酰胺转氨酶发酵培养基优化[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9].引入血红素生物合成基因对褐黄孢链霉菌产纳他霉素的影响[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5(05)
    • [30].粤蓝链霉菌代谢产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3)

    标签:;  ;  ;  ;  ;  ;  

    水稻稻瘟病害拮抗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