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理论论文-李云,刘毓锦,胡雅丽,金珊

农民收入理论论文-李云,刘毓锦,胡雅丽,金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收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色系统理论,农民收入,云南省

农民收入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刘毓锦,胡雅丽,金珊[1](2018)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云南省农民收入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6—2015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及关联因素为研究对象,先结合同期农民的收入增速与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得出1996—2004年和2005—2015年两个差异化特征阶段。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9个类型、26个影响因素与收入变化趋势进行关联度分析,从1996—2004和2005—2015两个演变区段的因素关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差异性和阶段特征。通过两个演变区段的关联因素比较后发现:(1)个体/私营经济因素在农村社会中的活力显着提高,与农民收入关联度大幅增加;(2)村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改善成为2005—2015年期间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关联因素;(3)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联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5期)

周天迎[2](2017)在《马克思理论阐述中国农民收入分配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农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村收入低,本文对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的阐述,分析农村收入低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透过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讨缓解农村收入低的主要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09期)

卢阳[3](2017)在《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提高农民收入是“叁农”工作的重点,而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短板所在。由于农民所能依靠的财产主要是宅基地和承包地,所以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和经济理论推导,构建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理论体系,通过调查,实证测度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运用多项有序逻辑回归分析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根据“推拉理论”探讨农民获取土地财产性收入意愿,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⑴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对其拥有的土地产权发生在让渡过程中获取的非生产性收入,具有依赖性、多样性、计量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和4个重要功能。⑵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情景有3类,分别是政策依赖情景、农地流转情景、宅基地流转情景。政策依赖主要体现在土地补偿费和农业补贴,农地流转主要发生在城郊地区、适宜耕作的农地,而宅基地流转主要是为了节省一定的生活成本或者是提高生活质量。⑶农用地财产性收入有13个显着的影响因素,显着性最高的因素有农用地离主街道距离和是否有鼓励土地流转政策,性别和乡镇农业技术环境因素影响不显着,年龄影响力未知。宅基地财产性收入有11个显着的影响因素,显着性最高的因素有房屋面积和土地是否被征收,性别因素影响不显着,年龄影响未知。⑷根据“推拉理论”分析,获取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推力因素主要有能为家庭增加收入、政策鼓励、农用地或宅基地/房屋闲置、稳定的非农收入、想进城居住等,拉力因素主要有收入按时足额获取问题、生活质量问题、不愿意失去父辈留下的土地、就业问题、生活保障问题等。只有当推力因素获得的利益大于拉力因素损害的利益时,农民才愿意获取土地财产性收入。⑸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市场;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区域调节机制;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陆慧,周茂涛[4](2016)在《基于凯恩斯消费与收入假说理论的农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凯恩斯消费与收入假说理论,建立了农民消费与收入的回归模型,,研究认为,农民消费与收入呈现高度正相关,农民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非常高,边际倾向为0.88,随着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正常的刚性消费也在增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31期)

腊金学,姜妮[5](2016)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叁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收入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叁工镇进入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收入因素现状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技术,对叁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影响收入的9项主要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叁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的是牧业收入,其次是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种植业收入、二产收入、再次是外出务工人数、林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叁产收入与其它收入关联度偏小,本文结合叁工镇农业结构现状,提出几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王涛[6](2016)在《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说明写作的意义,介绍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况,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制,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运用西部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数据实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27期)

李晓龙,郑威[7](2016)在《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收入的增长事关"叁农"全局,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文献研究早就显示:农民收入低且不稳的这种状况,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难题,而且是发达国家的难题,更是现代国家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于建构了以二元经济理论、倒U曲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以及人口流动理论为代表的经典理论模型,试图找到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国内学者则主要通过实证表明,制度化缺陷、城镇化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应该从优化制度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人力资本、改革金融体制以及创新农业科技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瓶颈,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可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05期)

史文婧[8](2016)在《论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现状——基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突出,与城市居民差距悬殊,严重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从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视角,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劳动者天然禀赋的不同导致工作能力的不同,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平等的就业权等思想,来分析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农民收入分配现状的主要着力点,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2期)

王小华,温涛[9](2016)在《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理论依据、积累效果与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以发达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平均水平1.5左右为参照标准,在新常态下欲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国家既定发展战略目标,那么从理论上就要求农民收入必须实现"超常规增长",而且这一"超常规增长"必须是在较高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基础之上实现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长期超越,同时这种长期超越应该在未来叁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两到叁个百分点的水平。未来中国欲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和差距缩小的对策为:一是应合理改革居民初次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二是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叁是加大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稳定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四是明确农民收入倍增总体框架,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最终方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马晓旭[10](2015)在《文化消费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构建了文化消费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方法,研究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其收入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论表明:江苏省农民文化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关系,文化消费支出增加1个单位,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9.07个单位。同时,两者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调整力度为33.53%;江苏省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17期)

农民收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中国农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村收入低,本文对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的阐述,分析农村收入低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透过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讨缓解农村收入低的主要解决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收入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刘毓锦,胡雅丽,金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云南省农民收入差异性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2].周天迎.马克思理论阐述中国农民收入分配现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3].卢阳.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4].陆慧,周茂涛.基于凯恩斯消费与收入假说理论的农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5].腊金学,姜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叁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收入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J].新疆农业科技.2016

[6].王涛.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J].商.2016

[7].李晓龙,郑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8].史文婧.论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现状——基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6

[9].王小华,温涛.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的理论依据、积累效果与政策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马晓旭.文化消费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5

标签:;  ;  ;  

农民收入理论论文-李云,刘毓锦,胡雅丽,金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