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

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以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的种质资源分布、个体生长发育特征、逸为野生种群(居群)栖息地植被与群落、传粉生物学等特性研究为基础,辅以花期内源性激素对花发育的影响、植物解剖学等特征的研究;探索外部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内在发育的缺陷,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及解剖学特性提供依据,同时比较不同海拔高度的逸为野生种群的不同种质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为三角叶黄连的种质优选及恢复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古本草考证与文献查阅法对三角叶黄连的药用历史、栽培历史进行研究;用民族药与植物野外调查法对三角叶黄连的种质资源分布、逸为野生种群(居群)栖息地植被与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用传粉生物学、植物解剖学、中药资源学等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分析其生长发育状况和无性繁殖的特征与有性繁殖的缺失;用天然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知识与实验技术对不同海拔高度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不同种质中小檗碱和巴马汀进行HPLC分析,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自有黄连的记载以来,雅连(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与峨眉黄连C. omeiensis)在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等地区就有分布,且在明清时期当地就有栽培引种的明确记载,但该区域已无三角叶黄连栽培,仅有极少的逸为野生居群散布,居群以匍匐茎(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生存,但若次生林遭破坏或有大型草本、灌木等的侵入,居群则难以发展和繁衍。三角叶黄连开花正常,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但花序发育后期多数花序枯萎,仅极少数能形成果实,且种子数极少,不能萌发,花粉粒绝大部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发育异常。解剖学结果表明,混合芽下部侧芽在芽苞期已形成、匍匐茎中柱鞘纤维呈帽状的几乎连续的环带与其适应环境相关。HPLC分析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以海拔1700-2000m左右的最高。结论:黄连自有记载以来就以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等地区为分布中心,其基源为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与峨眉黄连C. omeiensis,三角叶黄连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丰富了黄连的本草学内容。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基本无栽培。在传统栽培区域只有极少的逸为野生种群(居群),但伴随着居群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逸为野生居群难以发展和延续,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在逸为野生的原栽培地应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保存己极为稀少的种质资源。三角叶黄连开花正常,由于花粉粒的发育异常导致其不能形成种子,这是三角叶黄连内在的致危因子,花粉粒败育的原因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无性繁殖的次生性状-匍匐茎的特征说明当花芽在发育过程中有缺失时,会产生适应繁殖需要的侧芽来完成种群的繁衍。匍匐茎中柱鞘纤维呈几乎连续环带的性状,可能有利于其延伸来寻找顶芽的着生点。海拔高度对三角叶黄连根茎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积累有较大影响,三角叶黄连最适宜生长海拔高度在1700-2000m,证明前人在栽培生产上选择海拔1700-2200m为最佳高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黄连的本草考证
  • 1.4 现代研究
  • 1.4.1 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 1.4.2 化学成分研究
  • 1.4.3 药理作用研究
  • 1.4.4 生物技术研究
  • 1.4.5 栽培技术研究
  • 1.4.6 小结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三角叶黄连的生长发育
  • 2.1.1 生长发育特征
  • 2.1.2 三角叶黄连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 2.1.3 逸为野生三角叶黄连种群特征
  • 2.1.4 三角叶黄连的栽培特点
  • 2.1.5 小结
  • 2.2 三角叶黄连分布区域植被与群落
  • 2.2.1 分布区域气候特点
  • 2.2.2 分布区域植被
  • 2.2.3 群落与群落类型
  • 2.2.4 小结
  • 2.3 三角叶黄连传粉学研究
  • 2.3.1 概述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方法
  • 2.3.4 实验结果
  • 2.3.5 小结
  • 2.4 内源激素对花发育的影响
  • 2.4.1 概述
  • 2.4.2 仪器与样品
  • 2.4.3 方法与结果
  • 2.4.4 小结
  • 第3章 三角叶黄连的生药学研究
  • 3.1 药材性状与粉末鉴定
  • 3.1.1 性状鉴定
  • 3.1.2 粉末鉴定
  • 3.1.3 小结
  • 3.2 解剖学研究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3.3 HPLC法的建立及含量测定
  • 3.3.1 概述
  • 3.3.2 实验材料
  • 3.3.3 色谱条件
  • 3.3.4 实验方法
  • 3.3.5 方法学考察
  • 3.3.6 三角叶黄连不同部位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测定
  • 3.3.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4)
    • [2].披麻草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07)
    • [3].南荻野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其表型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9(10)
    • [4].燕山山脉不同居群豆茶决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5].北沙柳种质资源居群表型多样性[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5)
    • [6].珠子参不同居群的光合特性及保护酶活性比较[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3)
    • [7].海南岛青梅天然居群表型变异[J]. 林业科学 2015(02)
    • [8].篦子三尖杉的居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1)
    • [9].不同居群大赖草的核型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 [10].濒危药用植物短柄乌头居群生态特性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8)
    • [11].山西不同居群白羊草的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规律[J]. 草业学报 2015(09)
    • [12].不同居群龙须草对重金属镉铅积累特征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2)
    • [13].不同白羊草居群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草地学报 2018(01)
    • [14].山西不同居群白羊草营养价值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草地学报 2016(01)
    • [15].苍术属植物6个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1)
    • [16].硬叶兜兰居群表型变异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4)
    • [17].不同居群白羊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比较[J]. 草原与草坪 2015(03)
    • [18].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的种子油脂成分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 [19].4个不同居群新疆阿魏中挥发性成分分析[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3(05)
    • [20].东莞与邻近地区土沉香居群的叶形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3)
    • [21].高山松不同居群种子萌发及其分化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2].箭叶淫羊藿居群形态及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3(04)
    • [23].脱皮榆山西天然居群叶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J]. 园艺学报 2013(10)
    • [24].太白杜鹃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8)
    • [25].头花蓼4个野外居群生物量及分枝格局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1)
    • [26].半夏不同居群间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9)
    • [27].红泡刺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12)
    • [28].长竹蛏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J]. 水生生物学报 2010(02)
    • [29].重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区域居群表型多样性初步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5)
    • [30].明党参居群间植物学形态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1)

    标签:;  ;  ;  ;  

    三角叶黄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药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