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

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

论文摘要

乌托邦主题在当代西方学界虽然有逐渐升温的趋势,但乌托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同时并存,因此,本文研究乌托邦,与其说是因为乌托邦正在成为热点,不如说是因为乌托邦非常重要,却又面临危机。说它重要,是因为乌托邦涉及人类解放以及实现解放的道路选择;说它面临危机,是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反乌托邦话语正在构成对乌托邦的强大挑战。 乌托邦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源远流长。乌托邦的命名虽然晚于基督教的创立,但两者的思想起源却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这意味着乌托邦并非只是基督教没落后的替代品,乌托邦与基督教既对立又有联系,联系的纽带则是拯救或解放。乌托邦的概念具有褒贬二重性。近现代的西方,乌托邦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尽管马克思本人也是乌托邦的最严厉的批判者,但此后的乌托邦发展无不围绕马克思的问题视域。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批判乌托邦道路选择上的空想性,并为实现乌托邦理想发现了阶级革命的模式;另一方面,他们赞扬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对人类解放前景的天才想像,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否定和批判。伴随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主题。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挫折,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的自我调整,乌托邦解放的现实意义与前景再次变得模糊起来。反乌托邦、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逐渐占据主流,但作为回应,新崛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以应对各种新的现实与理论状况。这时的乌托邦研究开始突显出反乌托邦与乌托邦并存的当代学术景象。 在当代乌托邦研究和争论中,明确地站在乌托邦正面立场上的人们几乎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20世纪50、60年代尤以法兰克福派的马尔库塞、布洛赫最为显要。马尔库塞以自由、幸福以及否定作为主题,布洛赫则以“希望的比喻”,以未来的期待视阈坚持对当下进行否定批判。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维度主要运用于文化批判,却同时放弃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暴力革命的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乌托邦能指、阐释意蕴及研究意义
  • 2.乌托邦概念清理与西方乌托邦思想史概要
  • 2.1 乌托邦词源考查与发展脉络
  • 2.2 乌托邦概念的模糊性、意义双重性与乌托邦误解
  • 2.3 当代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 3.詹姆逊乌托邦理论的形成及乌托邦诠释学早期运作
  • 3.1 马尔库塞与怀旧乌托邦:幸福、自由与否定
  • 3.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
  • 3.3 卢卡契的小说乌托邦世界
  • 4.乌托邦与宗教救赎观、自由概念及意识形态的关系
  • 4.1 乌托邦与宗教救赎观
  • 4.2 乌托邦与自由的诠释学
  • 4.3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 5.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内含
  • 5.1 论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 5.2 乌托邦与集体性
  • 5.3 乌托邦与实际存在:解读《乌托邦与实际存在》
  • 5.4 空间乌托邦探讨
  • 5.5 后现代二律背反
  • 5.6 全球化与认知测绘:解读《全球化与赛博朋克》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 [29].生态扶贫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之维[J]. 人民论坛 2020(01)

    标签:;  ;  ;  ;  

    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