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大我小我——从全国卷作文题看时代对青少年的期待

家国天下,大我小我——从全国卷作文题看时代对青少年的期待

镇雄县第一中学王之飞

关键词:高考作文;时代旋律

毋庸讳言,近几年来,对高考作文题的高度关注乃至吐槽成了全民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一定程度的打上时代的痕印,印证着彼时重大的社会主题,考量考生的写作其实也是考量其为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社会对这项活动本身的参与面太大故而影响至深。再者,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育人传统目标,教育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是决定了要把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与大时代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考作文题目中探求当前时代对青少年的期待,从而反作用于广大青少年,使他们更进一步明确方向、明确使命,主动去回应时代的召唤。

回顾以往,从纵向上比较,高考作文的题目往往都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颇富粉碎“四人帮”后战斗激情;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警醒大家创业容易守业难,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国家民族多种树不当败家子;1990年“玫瑰与花刺”引导大家正确看待精华与糟粕以便正确的取舍;1996年的“给六指作整形手术”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界掀起了偌大风潮,呼唤职业良心成了热议;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鼓励关注最新科技动态,积极创新。

2001年的“诚信”意在教化青年要“为人以诚,待人以信”,道出对诚信危机的担忧。2008年的“汶川地震”举世关注;2011年谈彩票销售最诚信业主,重论诚信话题;2015年“谁更有风采”直接树立时代风采榜样;2016年又有回归教育本质的反思“语文素养大家谈”。这些话题,哪一个不是当时最引得社会人心关注的热门?哪一个没显露出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而横向上看,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目时代感尤甚。卷一“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12各关键词每一个都是目前国计民生中热论话题,接地气、有生气,巧妙地传递时代价值观念,立意高远,把家国天下引入考题,大气磅礴,是一代青年应该具备情怀。如若我们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解数理化的话,面对这样纷纭复杂的意象组合必定要傻眼,更危险的是一个青年与时代脱节,学习再多科学知识又有何用?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可谓与时俱进下足了功夫。也展现了时代对年青少年的要求:在刻苦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要心存家国、胸怀天下。同理,全国卷三“我看高考”“我和高考”虽被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吐槽为:“这是对缺乏议论能力的考生的一种妥协和照顾,也许这种照顾有点过头了,故很少省份会选择这样的考题。”但笔者却认为,和去年二卷“语文素养大家谈”一样,全国卷三份试卷中,这一份是最为调和中庸的,一方面这个题目确实不能对考生的议论能力形成挑战,但另一方面,这样的题目其实主要是向群众发起诊断邀请,高考四十年,功过是非,利弊权衡,青年一代怎么看?怎么做?“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口号喊得长喊得高,但语文素养现状如何?怎么提升?不是该集思广益的了吗?这正是全国卷对这个时代的把脉,正是把社会对青少年的期待用心良苦的转达吗?每一个学生仅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但胸怀家国天下后他就有成就大我的可能,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吗?

卷二一组名句中“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清廉自守等精神。④“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⑤“敢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调了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自强奋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情怀的抒发。一个孩子,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就需要汇聚更多的正能量,才能自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跳出小我限制,成长为一个大写的我。

材料的高大上的悬空感,在写作要求中得到踏着实地,一卷中“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明确了以学生为本,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中既理性思辨,又便于自我的感性叙说,12个“中国关键词”的任意组合,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你可以将“长城”“京剧”组合讲述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也可以将“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结合谈开放大气的中国;还可以将“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结合谈由殿堂普及至民间的娱乐中国;你可将“高铁”“移动支付”组合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可将“中华美食”“广场舞”组合说说和谐热忱的中国,再将“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组合聊聊便捷时尚的中国;把“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相联系,必然得到严峻理性的观点;再由“美丽乡村”联想到“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可持续发展,呼唤社会良心等发展理念。立意空间极其广阔,心怀大我的年轻人在家国天下与个人小世界之间便找到一个结合点。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考生的角色定位无疑是家国意识的一个强化,关起门来说话,你可以随意可以牢骚,而面对外国人你必须要有起码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你必须更理性更宏观,这点可谓用心良苦,值得称赞。

卷二要求对所给名句“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与卷一初衷一致,都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历史分析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卷二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更是充分表达命题者“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的指令,表达了作为文化传承者应有的行为方式,作为语言表达者应有传统积累,这正是此命题传达的殷切而又丰富的时代期待。

卷三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是直接聚焦思想表达的主体,重视作为个体的小我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就把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时代关联起来,本题写作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就必然汇聚客观上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上的认识:如国家选材的规范模式、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社会公平的有力体现,个人境界提升的引领作等。也兼容考生个性化的质疑:如高考考查的科学性的质疑、录取制度的公平性疑问、高考评价体系催生的教育乱象、甚至自身特殊的情结等等。

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则更为“小我”化,考生可以对自己的高考行为及体验进行描述、憧憬、评点,往小处可以传达出“我”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待,往大处可以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所以这个题目表层看似乎如孙绍振老师所言“是对缺乏议论能力的考生的一种妥协和照顾”,但究其实它也最能展现考生在切近自身命运的事件上的严肃思考和议论,高考四十年,确乎该倾听被考者的心声了,这不是妥协照顾,而是一场超大型选秀活动中留给受众也给活动本身所预设的一个真诚掏心窝的角落。笔者认为,与2016年二卷“语文素养大家谈”的宗旨一致,这是活动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期许,高考这项全民参与的大狂欢中,必定要留这么一角,一则见得丰富,一则见得大气,一则为保持生命活力。这也使高考主动把自己为国选材的“小我”融入到社会建设民族发展中的“大我”中,与时俱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由此,在组织高考作文复习训练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紧扣时代主旋律、注重逻辑和思辨、让学生身在学堂心怀天下,既能在这个大时代中找到自我,也能主动融入时代洪流。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一代青年更需要积极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参考资料

[1]历年考语文试卷

[2]著名学者孙绍振点评2017年高考作文题福建考生的这个题目其实并(2017-06-0815:16:00来源:台海网)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

标签:;  ;  ;  

家国天下,大我小我——从全国卷作文题看时代对青少年的期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