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自恋这一主题在西方心理学界—直颇爱关注。在中国,自恋的研究并不多见,涉及隐性白恋的研究更是少有,但是自恋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自恋心理对每个个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当今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崇尚自我独立的思潮不断蔓延,个体的隐性或显性的自恋心理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白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变量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美国心理学家Campbell有关自恋与恋爱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体自恋的人格特征对其恋爱质量、恋爱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恋爱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自恋的人格特征及其与恋爱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这一群体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隐性自恋人格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初测问卷,经过初测和统计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使用自编的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和洛克-华莱氏(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问卷对13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论:1.大学生隐性自恋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优越、人际敏感、自我欣赏、自我保护四个因素;2.自编的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着测量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工具;3.总体上,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在各个因素上发展不均衡,人际敏感显著高于另外三个因素。4.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1)大学生隐性自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隐性自恋,差异具体表现在自我优越、自我保护两个因子上,男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隐性自恋具有显著差异,文科的学生隐性自恋表现最为明显,具体到各个维度:在自我优越、自我欣赏因子上,大学生得分存在文科>艺术>理科的趋势;在人际敏感、自我保护因子上,得分则存在文科>理科>艺术的趋势;(3)不同年龄的大学生隐性自恋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自我优越、自我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各年龄阶段在各因子上的发展水平也不同。5.大学生隐性自恋与其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隐性自恋明显的大学生在恋爱中获得较低的满意度较。其中,自我优越、人际敏感、自我保护因子均与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仅自我欣赏因子与恋爱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隐性自恋的研究
  • 2.1.1 隐性自恋的定义
  • 2.1.2 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
  • 2.1.3 隐性自恋的测量
  • 2.1.4 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
  • 2.1.5 隐性自恋的社会认知研究
  • 2.2 恋爱满意度的研究
  • 2.2.1 大学生恋爱研究
  • 2.2.2 关系满意度研究
  • 2.3 自恋与恋爱关系的研究
  •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
  • 3 本研究构想
  • 3.1 研究目的
  • 3.1.1 探索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维度
  • 3.1.2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
  • 3.1.3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
  • 3.2 研究内容
  • 3.2.1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编制
  • 3.2.2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发展特点研究
  • 3.2.3 大学生隐性自恋和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综述法
  • 3.4.2 问卷调查法
  • 3.4.3 数理统计法
  • 3.5 研究程序
  • 4 研究一: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研究材料
  • 4.2.3 研究程序
  • 4.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大学生隐性自恋初测问卷的编制
  • 4.3.2 大学生隐性自恋正式问卷的编测
  • 4.3.3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4 小结
  • 5 研究二: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分析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研究材料
  • 5.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总体特点
  • 5.3.2 大学生隐性自恋总体的性别、学科和年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
  • 5.3.3 各个维度的性别、学科和年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
  • 5.3.4 大学生隐性自恋各维度的具体差异比较
  • 5.4 小结
  • 6 研究三: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2.1 研究工具
  • 6.2.2 研究程序
  • 6.2.3 统计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 6.3.2 不同性别与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简单相关分析
  • 6.3.3 隐性自恋和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6.3.4 隐性自恋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分层回归分析
  • 6.3.5 隐性自恋各维度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分层回归分析
  • 6.4 小结
  • 7 总讨论
  • 7.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结构和测量
  • 7.2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分析
  • 7.2.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总体分析
  • 7.2.2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性别差异分析
  • 7.2.3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年龄差异分析
  • 7.2.4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学科类型比较分析
  • 7.3 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
  • 7.4 本研究的新意及有待改进之处
  • 7.4.1 本研究的新意
  • 7.4.2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 8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9年长沙市5所高校学生隐性自恋、共情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研究[J]. 预防医学论坛 2020(04)
    • [2].写作是一种修行[J]. 民主与科学 2020(02)
    • [3].不同类型自恋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好[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05)
    • [4].区分适应性自恋和非适应性自恋:多视角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1)
    • [5].自恋: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J]. 清华管理评论 2019(Z1)
    • [6].中西作家创作中的自恋心态比较研究[J]. 东岳论丛 2019(04)
    • [7].自恋莫过度 任性伤害多[J]. 江苏卫生保健 2018(03)
    • [8].横空出世的“自恋经济”[J].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8(07)
    • [9].如此自恋如此狠[J]. 企业观察家 2017(05)
    • [10].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1)
    • [11].自恋成功学[J]. 中国企业家 2016(14)
    • [12].自恋与网络欺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11)
    • [13].自恋顾客的服务创造:感知控制及他人评价对自恋顾客服务评价的影响[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12)
    • [14].自恋风[J]. 中国报业 2015(05)
    • [15].中学生自恋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5)
    • [16].“自恋产业”方兴未艾[J]. 企业研究 2015(03)
    • [17].《自恋》[J]. 美苑 2015(S2)
    • [18].我们班的“自恋大王”[J]. 兴趣阅读 2019(47)
    • [19].你是自恋的父母吗?[J].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2020(06)
    • [20].如何打破过度自恋的魔咒?[J].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2020(06)
    • [21].浅碧深红自风流[J]. 语文月刊 2017(08)
    • [22].浅谈如何纠正学生的自恋倾向[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9)
    • [23].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
    • [24].研究显示:儿童自恋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J]. 甘肃教育 2015(07)
    • [25].亲密关系中傲娇的自恋者[J]. 健康人生 2017(08)
    • [26].被过度夸奖的孩子易自恋[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02)
    • [27].自恋者更容易成功吗[J]. 少儿科技 2018(03)
    • [28].熊氏自恋[J]. 中学时代 2018(06)
    • [29].论杜拉斯与张爱玲的自恋情结[J]. 北方文学 2016(20)
    • [30].凌空飞在天空的大鱼——自恋者的自我意象[J]. 大众心理学 2016(11)

    标签:;  ;  ;  ;  ;  

    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