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乡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源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及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作家把乡村作为创作对象生发出多种文学形式。就其作品数量、质量及其多变的风格而言,王安忆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是毋庸质疑的。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从海派传人到成熟大家,她总是在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超越。这样一个对当今文坛具有极大冲击力的作家,其创作道路的转型和创作重心的转移是很值得归纳总结的。王安忆的两次乡村题材选择,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作家的成长和作家的心理变化,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梳理出王安忆创作风格衍变对中国当代文坛的贡献和启示。王安忆的第一次乡村回望在以《小鲍庄》为代表的带寻根色彩的乡村小说中,乡村只是一个载体,在王安忆的理性烛照下,上面承载了王安忆对“中国经验”的审视和见解;第二次乡村回望时作品则回归到一种“原生态小说”状态,乡村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叙述个体被书写,对乡村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八十年代的“游离”到此时期“迷恋”的变化,表达了作家在两种文明冲突下精神选择。通过八十年代作品和九十年代作品的对比及研究作家创作风格的变化,可以看出以王安忆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八十年代有着追求精神理想的自觉,到九十年代文明转型时期却陷入了彷徨境地。从八十年代的“乡村元小说”向九十年代的“乡村原生态小说”的回归,是作家面对社会、文明困境时对精神归宿渴望的表现,是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现代化”取向的怀疑和质疑的表现,同时也是无力也难以正视农村社会现状的一种表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9)
- [2].王安忆《考工记》里的老宅[J]. 书屋 2019(12)
- [3].情感劳动与流动的共同体——论王安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移民与家庭[J]. 文学评论 2020(01)
- [4].论王安忆《考工记》的叙事美学[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08)
- [5].地方理论视域中的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J]. 鄱阳湖学刊 2017(06)
- [6].文字的边界——评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1)
- [7].王安忆:艰涩之后能有快乐吗[J]. 博览群书 2018(05)
- [8].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另类书写——论王安忆的非虚构写作[J]. 当代文坛 2018(05)
- [9].坚守心灵故乡 读《王安忆的上海》[J]. 中华建设 2016(12)
- [10].后寻根时代的名实之惑——王安忆《匿名》及其他[J]. 文学评论 2016(02)
- [11].论王安忆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03)
- [12].命名的怪圈或重重影像 王安忆《匿名》[J]. 上海文化 2017(07)
- [13].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追求[J]. 现代交际 2017(22)
- [14].王安忆的作品叙事与形式探索[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5)
- [15].王安忆作品海外传播研究——以英语法语翻译为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 [16].人生跨越的现实性——论王安忆对自我救赎女性和知青群体的态度[J]. 名作欣赏 2016(05)
- [17].一场蕴意深刻的遗忘——读王安忆新书《匿名》[J]. 劳动保障世界 2016(07)
- [18].一场蕴意深刻的遗忘——读王安忆新书《匿名》[J]. 中国职工教育 2016(06)
- [19].空间结构中文明与生命的可能——读王安忆新作《匿名》[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 [20].散论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 [21].王安忆:用笔筑造心灵世界[J]. 紫光阁 2009(04)
- [22].论王安忆知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名作欣赏 2014(35)
- [23].直面人生后的惨淡与尴尬——解读王安忆《神圣祭坛》[J]. 名作欣赏 2014(36)
- [24].王安忆城市小说综述[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6)
- [25].《长恨歌》之前的岁月——王安忆专访(上)[J]. 世纪 2015(04)
- [26].别人的定位不那么重要——王安忆专访(下)[J]. 世纪 2015(05)
- [27].弄堂闺阁中的市民世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28].智慧与风情的生动叙写——评王安忆《旅馆里发生了什么》[J]. 青春期健康 2020(03)
- [29].王安忆的美丽与温和[J]. 现代妇女 2020(02)
- [30].王安忆:在时间一侧融化百花[J]. 广州文艺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