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下,“可持续”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已经不再专属于政治与经济用语,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学术研究领域,成为众多领域中的宏观指导思想,当然,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可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审视周边众多以“可持续”概念为卖点的设计作品之时,往往发现,所谓的“可持续”,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标签。事实上,长期以来,虽然在设计界,常常表现出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好愿望,但可持续设计并不是目前通常设计的圭臬,而往往只被当做一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21世纪的景观营建,不再需要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它需要我们放慢发展的速度,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虽然这种较为理想的营建模式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我们却不能无所作为。当然,值得庆幸的是,更多的人已经逐渐意识到:营建生态景观、绿色景观以及可持续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社会,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可问题在于,当这些“理想的”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与金钱、利润、政绩等诸多因素产生种种矛盾,难以取舍之时,现实中更常见的往往会是选择后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然需要我们将景观营建当成一个社会问题,加以研究。基于此,论文以“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为方向,在分析当前景观发展的不合理现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阻碍可持续景观发展的客观因素。为了让更多人不再“滥用”与“误读”可持续景观的真正内涵,论文在梳理可持续景观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可持续景观的营建原则与营建手法,并结合相关案例加以论证,希望人们更为深刻地去理解可持续景观的本质与内涵。当然,实现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的营建,绝不属于景观设计领域独立的学术问题,将“可持续”景观的发展视为一个社会问题,才是实现“可持续”景观长久发展的途径。对于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景观的营建与发展过程是可持续的,此时的“可持续”基本上是属于专业领域内部的问题;而“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该景观就能以良好的势态发展下去,建成后的“可持续”景观,因为具有社会的属性,其“可持续”的特征则表现出专业领域的外部特征,所以,论文的核心部分在于将可持续景观的营建过程置于文化策略、经济策略、技术策略与管理策略的综合体系中,以论述实现可持续景观持久发展的可能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的缘起1.2 选题的确立1.3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1.4 研究的流程与框架1.4.1 研究的流程1.4.2 研究的框架1.4.3 相关概念的界定1.5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 国外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研究现状1.5.2 国内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研究现状1.6 研究方法1.6.1 文献研究法1.6.2 调查法1.6.3 跨学科研究法1.6.4 经验总结法1.7 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分析2.1 城市美化运动2.2 “生态”景观营建2.3 高科技景观营建2.4 阻碍可持续景观发展的因素剖析2.4.1 无序的学科发展2.4.2 值得怀疑的消费回报2.4.3 缺失的管理体系2.5 小结第三章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原则和方法3.1 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内涵3.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3.1.2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演进3.1.3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内涵3.2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原则3.2.1 尊重生态系统3.2.2 延续城市文脉3.2.3 营建舒适环境3.2.4 寻求多方共赢3.3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方法3.3.1 保留与利用3.3.2 循环与再生3.3.3 交流与合作3.4 小结第四章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案例分析4.1 基于策略缺失的“可持续”景观分析4.1.1 成都活水公园的营建背景4.1.2 成都活水公园的理念实现4.1.3 成都活水公园的现状反思4.2 基于策略完善的“可持续”景观分析4.2.1 杭州西湖景观的形成4.2.2 杭州西湖景观格局的整合:湖底隧道的全线贯通4.2.3 杭州西湖生态系统的恢复:西湖西进工程4.2.4 基于相关利益者的“西湖”效应分析4.3 小结第五章 可持续景观的营建策略5.1 文化策略5.1.1 环保意识的培养5.1.2 生活方式的选择5.1.3 消费文化的建立5.1.4 动力机制的推进5.1.5 评价制度的完善5.1.6 法律规范的健全5.2 技术策略5.2.1 传统技术的继承5.2.2 现代科技的运用5.3 经济策略5.3.1 转变经济的衡量标准5.3.2 实现生态的经济体系5.3.3 借助多种经济手段的调控5.4 管理策略5.4.1 整合设计5.4.2 跨界合作5.4.3 实现生态效应的设计模式5.5 小结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图表来源附录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当代论文; 可持续论文; 景观营建论文; 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