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心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介入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在病发后7天内接受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在病发后8~14天接受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ENoG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No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介入时间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influenceofthetiming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onthetherapeuticeffect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Methods60patientswith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8toJanuary2019werecollected.Amongthem,30patientsreceivedtreatmentwithin7daysaftertheonsetoffacialparalysis.Asanobservationgroup,30patientsreceivedtreatment8-14daysaftertheonsetoffacialparalysis.Asacontrolgroup,thetherapeuticeffectandENoGlevelsatdifferenttimesduringthetreatment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reatmentwas96.67%intheobservationgroupand76.67%inthecontrolgroup(P<0.05);thelevelofENoG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Earlytrea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thetherapeuticeffect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ndimprovethefacialnervefunctionofpatientssignificantly,whichis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cupuncture;Intime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口眼歪斜,无显著的年龄、性别差异,多见单侧发病,极少数可见双侧发病。目前临床认为该病可能与病毒感染[1]、感受风寒、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周围性面瘫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面部外观,并会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针灸是我国中医治疗面瘫的传统方式,不同的介入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显著,基于此,我院分别就不同介入时机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在病发后7天内接受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在病发后8~14天接受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8.61±5.16岁,单侧29例,双侧1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8.72±5.32岁,单侧28例,双侧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且经CT、MRI影像学检查均得到确诊;②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14d;③患者符合针灸治疗适应症;④患者无其他面部神经性疾病;⑤患者无语言障碍、听力障碍或意识障碍等疾病;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强的松联合使用针灸治疗,其中强的松,口服,病发后3d开始用药,第3~5d给药剂量为30mg/次,第6~7d给药剂量为15mg/次,第8~14d给药剂量为10mg/次[2],第15~25d给药剂量为5mg/次,两组患者均清晨口服。治疗组于患者病发后7d内进行针灸治疗,即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针灸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择患者患侧面部的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太阳、地仓、风池、牵正和阳白作为主穴,前4次治疗,使用0.35mm毫针进行浅刺进针,深度2mm,得气后留针20min,第5次治疗使用电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电针频率调整为1Hz,各主穴针刺完毕后,术后0.35mm×40mm毫针对两侧的合谷穴进行针刺,对照组患者于病发后8~14d接受针灸治疗,治疗方式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5d。
1.2.2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ENoG水平作为评价指标。治疗效果评价,治愈:治疗后患者面容恢复对称,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恢复正常,阳性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面容恢复对称[3],面部肌肉活动能力基本恢复,阳性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活动能力和阳性体征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者较治疗前恶化。分别于患者入院时(T0)、治疗后1d(T1)、治疗后5d(T2)和治疗后25d(T3)对两组患者的ENoG进行检测。ENoG=患侧复合肌肉电位振幅/检测复合电位振幅×100%。
1.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进行秩和检验,ENoG水平进行t检验,α=0.05。
2.结果
2.1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见表1。
表1治疗效果比较
Z=-3.703,P=0.000,P<0.05。
2.2治疗过程中ENoG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ENo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ENoG水平比较(x±s)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口眼歪斜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证是由于患者正气不足,造成筋脉失养而致病,同时也可能与风邪入侵、卫气不固,造成肌肉迟缓、气血阻滞有关。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瘫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其具有悠久的的历史[4],本次治疗过程中选择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太阳、地仓、风池、牵正和阳白作为主穴,针刺上述诸穴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理气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瘫的症状、体征,同时联合采用电针技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微循环,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快速接触患者面部的麻痹状态。本次研究分别对两种不同治疗时机的针灸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不同时期ENoG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给予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小波.针刺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86-87.
[2]钱珊,段海宇,颜梅.针灸介入时间选取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6):21-22.
[3]黄明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202.
[4]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5]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