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进入90年代末期,农业、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实际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和滞缓。特别自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始终停滞不前、增长缓慢,持续增长乏力。尽管最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和措施,对农民收入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农民收入增速却连续多年呈减缓的态势,农民整体收入偏低,我国的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再次突显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一个瓶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一个中心工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有关农民增收的措施,存在短期性和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指导性框架尚未形成。本文力图围绕如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意在探索这种长效机制的内涵和途径。论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状况的回顾,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的弱质性,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低,农产品流通市场发育不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存在弊端,二元分割的体制存在缺陷,农民负担过重。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探讨: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和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改革、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政府农业管理职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演变历程1.1 1978~1984年农民收入迅猛增长1.2 1985~1991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1.3 1992~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1.4 1997~2000年至今农民收入增幅下降1.5 恢复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2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特征分析2.1 农民收入增长变化2.1.1 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并呈现出增长速度持续减缓的趋势2.1.2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2.2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征分析2.2.1 农业收入仍然是我国目前农民收入构成的主体2.2.2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2.3 农民收入在当地农民之间、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区域之差别较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 制约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分析3.1 内部因素3.1.1 农业的弱质性是农民增收难的客体因素3.1.2 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合理是农民增收难的结构因素3.1.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是农民增收难的主体因素3.2 外部因素3.2.1 城乡二元户籍分割体制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历史原因3.2.2 农产品流通市场发育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建设严重滞后3.2.3 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局限性3.2.4 部分宏观农业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4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4.1 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4.2 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和制度障碍4.2.1 深化农村的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4.2.2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农村通往城市的屏障4.2.3 改革、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4.2.4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4.3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5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4.5.1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程度4.5.2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4.6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6.1 转变政府农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引导服务功能4.6.2 在网络经济平台上构建信息服务系统,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4.7 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5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5.1 必须做到农民近期增收与长远增收的统一5.2 必须做到农民主观努力增收与以政府为主的外界促进农民增收的统一5.3 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寻找农民增收之路注释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民增收论文; 演变论文; 特征论文; 长效机制论文;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