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缝合论文-沙小妹

显微缝合论文-沙小妹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缝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指肌腱损伤,手术,功能锻炼

显微缝合论文文献综述

沙小妹[1](2019)在《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行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的患者,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评价两组患者手指伸度恢复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指伸度恢复程度优秀率占72.50%,高于对照组37.50%,P<0.05。结论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加强护理干预可促进手指伸度恢复。(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胡孟庆,刘方军,钱海,孙玉明,石祥恩[2](2019)在《显微缝合技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缝合技术在处理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0月3例采用显微缝合技术处理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处理了动脉瘤,同时保证了M1末端血管及M2各分支血管的通畅,消除了动脉瘤破裂风险。患者术后未增加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显微缝合技术是处理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及严密的手术计划能显着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孙正辉,马玉栋[3](2019)在《《显微缝合技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中的应用》专家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颅内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大约占20%;在破裂动脉瘤中,排在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之后~([1])。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花费多,远期复发率高于夹闭;一部分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需要球囊或者支架辅助,操作复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已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但是随着材料的进步及介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学者(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宋通渠,李杰,李益明,王涛,马超[4](2018)在《显微内镜纤维环缝合术与椎间孔镜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术(MEDAR)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014年10月~2017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单节段单侧LDH的36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MEDAR组20例,PTED组16例。按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价责任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和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VAS、ODI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减少,而JOA评分显着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同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两组术后12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AR组Pfirrmann分级由术前Ⅲ级12例,术后1年恢复至I级2例,Ⅱ级4例,其余6例仍为Ⅲ级;术前Ⅳ级8例,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1例,Ⅲ级3例,其余4例仍为Ⅳ级。而PTED组由术前Ⅲ级9例,术后1年恢复至I级2例,Ⅱ级3例,其余4例仍为Ⅲ级;术前Ⅳ级7例中,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1例,Ⅲ级3例,其余3例仍为Ⅳ级。[结论] MEDAR与PTED均可有效治疗青少年LDH,早期临床效果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侯信合,覃广业,杨珍,钟家云[5](2018)在《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13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意愿进行分组:单纯MED组(A组,n=30),MED纤维环缝合组(B组,n=36),MED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组(C组,n=31),MED纤维环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组(D组,n=3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利用腰椎MRI T2加权像评价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各组手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评分比较相差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1年患者的随访,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痛VAS和ODI评分无显着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SD-t检验做多重比较结果:D组>C组>A组=B组。术后1年随访时,各组腰腿痛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随访时,各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无明显变化,而C组和D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改善,D组优于C组。结论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椎间盘退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97期)

郑倍奋,陈勉珊,施文迭[6](2018)在《显微手术和改良Kessler单线缝合法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不同临床表现,探讨对比显微手术和改良Kessler单线缝合法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肉眼下改良Kessler单线缝合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数据,包括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术后12周的肌腱恢复情况、患者术后粘连率等内容;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周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肌腱粘连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周和术后12周的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情况,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治疗,采用显微手术能够获得更显着的效果,对于提升患者的上肢功能和降低患者术后肌腱的粘连率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何双八,倪会,孙国燕,严敏,张庆翔[7](2017)在《支撑喉镜内微瓣显微缝合技术在声带任克水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声带任克水肿是临床常见的嗓音疾病,常采用冷器械、激光切除,病变切除后遗留下较大的手术缺损和创面,在声带手术创面的修复过程中造成声带瘢痕的形成,对患者嗓音造成不利影响;而任克水肿黏膜很富裕,切除黏膜下组织和部分多余的黏膜后,对声带手术创面进行黏膜覆盖并进行缝合,消除声带的手术创面,减少瘢痕的形成,有利于患者嗓音的恢复。本文探讨支撑喉镜内微瓣显微缝合技术在声带任克水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声带任克水肿患者18例,术中利用微瓣技术,沿声带上平面黏膜做一纵行切口,分离黏膜,去除黏膜下胶冻样物后,将黏膜覆盖手术创面,切除多余黏膜,在支撑喉镜显微镜下进行声带黏膜的显微缝合。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频闪喉镜检查,并进行嗓音GRBAS、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主观评分及客观嗓音分析,主要为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最大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切除黏膜下水肿组织及多余的黏膜,保留声带黏膜微瓣,均成功的进行了支撑喉镜显微镜下的显微缝合声带黏膜,术后患者声带黏膜光滑,声带闭合情况良好,黏膜波接近于正常;主客观嗓音分析提示患者嗓音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声带任克水肿的患者,支撑喉镜内微瓣显微缝合技术有利于患者声带手术创面的消除和声带黏膜的保护,术后配合综合治疗,患者嗓音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仇申强[8](2017)在《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纲要显微外科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外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Jacobson及Suarez首先利用他们所设计的精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进行了 1.6mm-3.2mmm的小血管的吻合。1963年1月,我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等在肉眼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实现了一例右前臂完全离断病例的再植手术的成功,翻开了世界创伤外科史上的新的一页,也开辟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随后,随着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的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显微外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显微外科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也使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各专业的高精尖方向和前沿阵地。然而,显微外科的基础是血管吻合,血管吻合的质量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安全性及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从根本上讲,吻合血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血液在血管腔中持久而通畅的流动,从而提供并维持组织的供血。血管的吻合质量,受制于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缝线以及手术医师等众多因素;如何提高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改进吻合方法一直是显微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种吻合方法不断提出,各种吻合技巧层出不穷,尤其是血管吻合器(一种机械吻合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应用;但是,显微外科手工缝合一直获得广泛认同,依然是小、微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手工缝合小、微血管一直是以单纯间断缝合为主,同时手工缝合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甚至医生的状态都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吻合质量,它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大量的训练。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大程度上保障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血管的通畅率,也是我们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受皮肤及胃肠道的褥式缝合的启发,我们将褥式缝合(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了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手工吻合中,获得了成功。在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临床病例应用情况,其中包括断指再植316例、手指再造32例及游离皮瓣165例。结果表明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明显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1960年,Jacobson及Suarez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成功的进行了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且,对于显微外科医师来讲,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水平和小、微血管的吻合熟练程度,也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显微技术训练。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体型较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高,而且成本低廉,获取数据简便。鉴于此,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部分,我们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小、微血管显微外科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端端缝合、端侧缝合、不同口径的动脉缝合、微血管缝合等。论文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所建立的Wister大鼠端端吻合模型上,对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特点及优势。另外,论文还综述了血管吻合方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褥式缝合在小、微血管显微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将水平褥式缝合及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缝合当中。回顾了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游离皮瓣165例、断指再植316例及手指再造32例。结果:164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患者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患者及家属拒绝探查,最终皮瓣坏死。316例断指再植病例中,308例再植成活,其中26例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仅7例出现包括吻合口在内的血管栓塞,16例血管吻合口未栓塞,系因吻合口近端或远端血管挫伤导致的血管栓塞,3例系因单纯的血管痉挛所致;8例坏死病例均为末节挤压离断再植,其中6例获得血管危象探查,探查见其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广泛栓塞,无保留价值,给以行残端修整术,2例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最终坏死。32例再造手指完全成活,其中2例全形再造术后二趾瓣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其系血管扭转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给以离断调整后重新吻合,最终成活。结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目的:探讨利用Wister大鼠建立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健康成年Wister大鼠(体重250g以上)为实验对象,进行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的建立。以成年大鼠尾中动脉(直径约0.5-1.0mm)的近2/3段作为吻合对象建立端端吻合模型;以略小体型大鼠(体重250-300g)的远1/3段的尾中动脉(直径约0.2-0.5mm)为吻合对象建立微血管吻合模型;以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的起始处为吻合对象建立端侧吻合模型;以直接吻合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来建立口径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模型。结果: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可以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建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口径相差较大的血管吻合。结论:Wister大鼠作为小体型、价格便宜的实验动物,可以建立理想的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而且所建立的血管吻合模型具有可重复性高、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大鼠尾中动脉进行褥式缝合的练习可以作为显微技术训练的常用方式。第二部分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目的:探讨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差异,评估褥式缝合的优缺点。方法:以成年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其尾中动脉近1/3段(直径约0.8-1.0mm)作为拟吻合的血管。分别将进行血管缝合的医生按从事显微外科年限分为3组:低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不超过6月的临床医生)36人,中等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6月-1年的临床医生)28人,高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1年以上的临床医生)12人。每组医生分别应用单纯间断缝合及褥式缝合各吻合尾中动脉的10个吻合口,分别记录每个吻合口的缝合时间,并剖开吻合口观察有无外膜嵌入管腔,并记录有外膜嵌入管腔的吻合口数量,将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血管缝合速度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1843±9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925±84秒;中等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752±4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627±30秒;高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20±32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65±27秒。3组医生出现外膜嵌入的比例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2.972±1.028)/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中等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1.750± 1.005)/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高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0.167±0.389)/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结论:对于具有低中程度显微外科水平的临床医生来说,小、微血管的单纯间断缝合速度较褥式缝合为快,而相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褥式缝合反而比单纯间断缝合速度快。这与褥式缝合打结的速度快、打结的个数少有关。更重要的,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不管是对什么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血管的褥式缝合就可以完全避免外膜嵌入管腔,实现完全的内膜相对,避免内翻。因而,随着临床医生熟练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褥式缝合小、微血管,不管是在吻合速度上还是吻合质量上都有优势,尤其是能实现100%的外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06)

田磊,王艳,叶惠平[9](2015)在《喉接触性肉芽肿切除后黏膜显微缝合并肉毒杆菌毒素注射7例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性肉芽肿常规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加内科声带休息治疗、嗓音矫正治疗、抗胃食管返流治疗等方法,但单纯手术切除存在术后复发率高的特点。本文对7例喉接触性肉芽肿切除后黏膜显薇缝合并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接触性肉芽肿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3~56岁;平均38岁,病程6~12个月;临(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5年09期)

杨瑞红[10](2015)在《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60例进行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进一步分析,每个组别为30例,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被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对比两个组别,分析护理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患者手指灵活程度。结果 患者经过不同的方法护理后,试验组的患者对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概率,且试验组患者手指的屈伸灵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手术患者来说,进行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对健康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且患者的手指屈伸灵活度也大幅度提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66期)

显微缝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显微缝合技术在处理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0月3例采用显微缝合技术处理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处理了动脉瘤,同时保证了M1末端血管及M2各分支血管的通畅,消除了动脉瘤破裂风险。患者术后未增加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显微缝合技术是处理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及严密的手术计划能显着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缝合论文参考文献

[1].沙小妹.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

[2].胡孟庆,刘方军,钱海,孙玉明,石祥恩.显微缝合技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3].孙正辉,马玉栋.《显微缝合技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中的应用》专家点评[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4].宋通渠,李杰,李益明,王涛,马超.显微内镜纤维环缝合术与椎间孔镜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5].侯信合,覃广业,杨珍,钟家云.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6].郑倍奋,陈勉珊,施文迭.显微手术和改良Kessler单线缝合法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效果对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

[7].何双八,倪会,孙国燕,严敏,张庆翔.支撑喉镜内微瓣显微缝合技术在声带任克水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

[8].仇申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7

[9].田磊,王艳,叶惠平.喉接触性肉芽肿切除后黏膜显微缝合并肉毒杆菌毒素注射7例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5

[10].杨瑞红.护理干预在手指肌腱损伤显微缝合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标签:;  ;  ;  

显微缝合论文-沙小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