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藕节(Nodus rhizomatis nelumbinis)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根茎节部,其药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对其功效描述较为详细,称“藕节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而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对其化学成分分析、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均未见报道。本论文的目的是在活性指导下,比较不同溶剂藕节初提物的药效学差异,并对藕节中具有促凝血的初提物进行追踪分离,希望获得促凝血的有效部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本文首先对藕节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藕节粉末中可能含有甾体三萜类、挥发油、酚类和鞣质、有机酸、生物碱、黄酮类、糖及其苷类、皂苷、蛋白质、强心苷、氨基酸等化学成分,未发现油脂、蒽醌、内酯及香豆素等成分;藕节粉末营养丰富,各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1.57%,总灰分7.47%,粗脂质4.62%,粗蛋白9.58%,氨基酸5.44%,而且含有人体必不可缺的钾、钙、钠、镁、铁、锰、锌、铜等8种矿物质元素;以没食子酸作为标准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藕节粉末中总酚含量为5.79%。以石油醚、50%乙醇、水、50%甲醇和50%丙酮五种溶剂对藕节进行提取,得到五种藕节初提物,通过凝血实验测定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对五种藕节初提物进行促凝血的药效学评价,确定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提取的溶剂。实验结果表明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提取溶剂为50%丙酮。采用系统溶剂法将藕节丙酮初提物分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和萃取后水溶部位,采取同样的药理实验,对三个提取部位进行促凝血的药效学评价,筛选其促凝血的有效部位。实验结果表明藕节促凝血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并对这两个有效部位进行定性研究,发现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可能含有甾体三萜类、酚类和鞣质、生物碱、黄酮类、糖及其苷类等化学成分,正丁醇提取部位中可能含有酚类和鞣质、黄酮类、强心苷、糖及其苷类等化学成分。通过测定藕节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对APTT、PT、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发现两个提取部位均能够显著的缩短APTT、PT、TT和增加血浆中FIB的含量。初步认定,藕节促凝血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多种凝血因子起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止血中药及其止血药理作用
  • 1.2 中药提取方法
  • 1.3 血液凝固过程
  • 1.4 凝血指标测定意义
  • 1.5 藕节研究进展
  • 1.5.1 莲藕及藕节简介
  • 1.5.2 藕节的化学成分
  • 1.5.3 藕节的药理作用
  •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
  • 1.6.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藕节化学成分预试及营养成分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原料
  •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石油醚提取液的制备
  • 2.3.2 乙醇提取液的制备
  • 2.3.3 水提取液的制备
  • 2.3.4 藕节化学成分预试
  • 2.3.5 水分含量测定
  • 2.3.6 灰分含量测定
  • 2.3.7 粗脂质含量测定
  • 2.3.8 粗蛋白含量测定
  • 2.3.9 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 2.3.10 矿物质元素含量测定
  • 2.3.11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藕节化学成分预试及结果
  • 2.4.2 藕节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
  • 2.4.3 氨基酸含量及组成
  • 2.4.4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
  • 2.4.5 总酚的含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提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原料
  • 3.2.2 实验动物
  • 3.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石油醚初提物的制备
  • 3.3.2 乙醇初提物的制备
  • 3.3.3 水初提物的制备
  • 3.3.4 甲醇初提物的制备
  • 3.3.5 丙酮初提物的制备
  • 3.3.6 给药剂量的确定
  • 3.3.7 凝血时间(CT)的测定
  • 3.3.8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
  • 3.3.9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
  • 3.3.10 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
  • 3.3.1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藕节各初提物对CT 的影响
  • 3.4.2 藕节各初提物对APTT 的影响
  • 3.4.3 藕节各初提物对PT 的影响
  • 3.4.4 藕节各初提物对TT 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藕节促凝血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原料
  • 4.2.2 实验动物
  • 4.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藕节丙酮初提物的制备
  • 4.3.2 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制备
  • 4.3.3 正丁醇提取部位的制备
  • 4.3.4 水溶部位的制备
  • 4.3.5 给药剂量的确定
  • 4.3.6 凝血时间(CT)的测定
  • 4.3.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
  • 4.3.8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
  • 4.3.9 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
  • 4.3.10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测定
  • 4.3.11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 4.3.12 藕节促凝血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 4.3.1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CT 的影响
  • 4.4.2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APTT 的影响
  • 4.4.3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PT 的影响
  • 4.4.4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TT 的影响
  • 4.4.5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FIB 的影响
  • 4.4.6 藕节各提取部位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 4.4.7 藕节促凝血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存在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藕节促凝血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